申請展覽

展覽介紹

語音導覽

00:00:00

下載

藝術大師米勒是19世紀以表現農民題材而著稱的法國傑出藝術家,他創作的作品以描繪農民的勞動和生活為主,深切的傳達出農村生活的儉樸、感恩與恬靜;而米勒的藝術成就,就是他能在平凡的畫面中,去彰顯人類最不平凡、最偉大的精神層次。

展覽主題

展覽概述

“米勒是探尋生命的表達方式最深入的藝術家之一, 筆下不論人或物均訴說著千言萬語。”

「向大師挖寶-米勒巡迴特展」展出米勒與米勒友人、柯洛等後輩畫家愛杜安、布荷東等人的畫作,其中包括最珍貴的著名畫作《拾穗》與《晚禱》為重點,43歲的米勒,懷著兒時的感念與赤子之情,畫出他對純樸農民的惦念與尊重,表現出寧靜與祥和的氛圍;那種感動正是米勒心中的愛、眼中的美。本展帶給我們的感動將不只是來自米勒高超的畫技,更是從一粒小小的麥穗說起,喚起我們對自身環境與土地情感與熱愛,進而學習生命中的感動。

藝術家眼中的大師-米勒

尚-法蘭斯瓦.米勒被公認為十九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他所畫的《晚禱》和《拾穗》早已成為西方藝術的兩大代表作,不僅名聞遐邇,它們在米勒藝術生涯的各種不同面相上都別具代表性。米勒於1814年出生在法國諾曼地瑟堡附近一個叫做格賀維勒(Gréville)的小村莊,務農的雙親並不富裕;受到熱愛繪畫的天性驅使,他年紀輕輕就學習素描和繪畫。年輕的時候他為親友及中產階級畫人像畫,因為當時肖像及裸體畫的銷路最好,這是一種維持生計的方法。
他在1849年決定在巴比松(Barbizon)落腳定居。巴比松是依偎著楓丹白露森林的一個小村莊,他在那裡仔細觀察農民的生活作息,並深入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對那些在收割之後撿拾落穗或枯柴的日常勞動特別有感觸。
米勒長達三十年的藝術生涯中,以1841年的《勒固圖瓦女士》畫像為起點,1871年的返鄉之作《格賀維勒教堂》為終點,在悠悠三十載的歲月之間,也使他日後成為享譽全球的偉大畫家。

志同道合的藝術家朋友

巴比松,緊挨著楓丹白露森林,當時還是一個偏僻的小村,沒有教堂、郵局、學校,但它僅有的兩家客店卻住滿了來這裡寫生的畫家,因為這裡迷人的風景和純樸的民風吸引了他們。先是胡梭從巴黎遷居於此,接著柯洛、米勒等大批畫家也到這裡居住,那裡幾乎成為一個「畫家村」了,而藝術史上被稱為「巴比松畫派」便由此開始。米勒在巴比松的生活,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畫家在一起。這些畫家分別住在巴比松、楓丹白露或巴黎,包括迪亞茲、特華雍、杜培、德崗、賈克、多比尼及以風景畫見長的柯洛等人。還有他最忠實的朋友-胡梭,這位數一數二的風景畫家,一心憧憬大自然的神秘及樹木之美,米勒逝世之後與他在夏伊的小墓園裡並肩長眠。
上述的畫家被統稱為「巴比松畫派」藝術家,他們共同的志向就是要更新風景畫(每個人以他自己的方式),以繪畫來表達景物及人物的深度。過去法國藝術界對風景畫的評價都不高,但是巴比松畫派的作品卻使世人被鄉村中的優雅而感動,同時也因當時巴黎和歐洲都飽受戰亂,人心趨向於隱居,所以巴比松畫派成功的為風景畫打下很好的基礎,也造就後來開展的印象派藝術表現之先驅。

田園精神的延續

米勒關心的焦點在於如何呈現農民的形象與背後的精神意義,但是這樣的關心並非米勒所獨有。法國1848年的革命建立了共和體制,農民成為人民與新民主的英雄。在1850-1880年間,農村文化在法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達到巔峰,人們開始注意到首都巴黎以外各省的地方傳統和習俗。
受米勒作品薰陶下成長的年輕一代藝術家也致力於描畫農村景色,他們一方面懷著對米勒的景仰,另一方面也追求美學上的推陳出新。他們對大自然與農村的觀察和米勒並無二致,但是他們對農村人口加速外流、都市過度膨脹的現象感到憂心忡忡,為了對抗這種令人焦慮的現代化,他們刻意把田園生活理想化。他們筆下的農民少了米勒所刻畫的那種飽經風霜的頑強以及無視於時間流逝的永恆感,反而刻意美化了形象;這些畫家也偏好以大幅甚至巨幅尺寸來賦予畫作極高的價值感,因此他們的作品在當時就已經非常炙手可熱,這些生前名噪一時的畫家,包括布荷東、霍勒、哈法耶利、達尼安-布維赫等人,都是田園精神的延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