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展覽

展品欣賞
湘特伊:伊尼的粗砂岩採石場
尺寸:25x20x2.5cm ,材質:油畫布輸出製框

湘特伊在1843年與柯洛認識,在柯洛的鼓勵下,他決定全心全意創作風景畫,慘澹經營數年後,終於在1847年的沙龍展出第一件作品,畫名就叫做《風景》。1850年,他離開巴黎,遷居到離巴黎不遠的小村莊伊尼(Igny),柯洛和多比尼偶爾會到這個地方小住。在多比尼的影響下,湘特伊開始以感性的方式來呈現周遭的自然景觀,並模仿十七世紀荷蘭風景畫家的風格,特別是從阿姆斯特丹畫家賀貝馬(Meindert Hobbema)那裡,他學到了全景視野、強烈對比的光線等技法,也建立了他用色高雅的繪畫風格。這影響在湘特伊參加官方展覽的巨幅畫作上尤其明顯;相形之下,這件小品就顯得比較誠懇和自在的面對大自然,這件畫作雖然構圖簡單,天地之間地層次的安排卻相當巧妙,因而創造了深度感。靠右方的幾棵枯樹和尚未發芽的樹木拖曳著長影,影子的線條勾勒出採石場地面高低起伏的輪廓,在造型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由於湘特伊特別講究色彩的處理,我們可以從這件作品看到遠近不同的色彩:尤其遠方灰藍色天空與地面顯得水乳交融,近處則以色面並置的技法塑造空間感,預告了未來印象派即將來臨的時代。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布荷東:拾穗者之歸
尺寸:130x73x3.5 cm ,材質:油畫布輸出製框

藝評家高帝耶(Théophile Gautier)評論這幅作品:「《拾穗者之歸》證明真實並不等於醜陋。」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所有描寫鄉村生活的畫作中,他賦予布荷東的地位。相形之下,高帝耶對米勒就非常的嚴苛,高帝耶不喜歡畫家以卑微的主題來顧盼自憐。相對於米勒的牧牛女,他偏愛《拾穗者之歸》畫裡站在正前方頭頂著麥綑的拾穗女,並形容她是迷人的「農村女神」。高帝耶寫道:「其中一名拾穗女只有十五、六歲的妙齡女郎,這個標緻的農家姑娘尚未變成歷盡滄桑的黃臉婆,她纖細的腰身仍然挺直,也許在不久的未來將在勞苦工作的重擔下不勝負 荷。但現在她仍然高興地扛著一整天辛苦工作、一根根撿來的落穗,金色的夕陽餘暉在她的亂髮間灑上金粉,她清新、健康的膚色沐浴在剔透的光線下,襯托出不失端莊的五官。」布荷東與米勒受到的差別待遇不言而喻,而且那個時代大多數的藝評家都有同樣的看法:布荷東筆下的鄉村是美好的,可媲美眾神居住的奧林帕斯山;他所畫的農家女個個花容月色,好似希臘女神下凡來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布荷東:夜晚
尺寸:34x29x2.5 cm ,材質:油畫布輸出製框

藝評家高帝耶(Théophile Gautier)認為布荷東的《夜晚》「深切體察農村之美,與那些拿農民作為幌子的粗俗畫匠有天壤之別。他不認為醜陋是自然的代名詞。現在畫壇充斥著所謂寫實派畫家,但只有布荷東有資格使用這個頭銜,他對鄉村所蘊含的強烈、肅穆的詩意了然於胸,並以誠懇、尊敬、豐富的情感將這些詩意表現出來。」高帝耶認為《夜晚》這件作品,畫面上正前方、享有「特寫鏡頭」的巨大農家女,「布荷東似乎非常執著於這一女性人物典型,好像畫家在不知不覺之中一再畫著農村的馥娜琳娜(La Fornarina)。」馥娜琳娜是拉斐爾的模特兒兼情婦。藝評家無形地將布荷東提升到與拉斐爾一樣的地位。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霍勒:農婦曼達.拉美特利
尺寸:100x130x3.5cm ,材質:油畫布輸出製框

霍勒(Alfred Roll)生長在巴黎聖安東尼區一個製作烏木家具的家庭。他最初所受的教育完全以繼承父業為志向,但他並不滿足於繪製家具設計草圖。他立志要成為一個畫家,有一段時間曾在巴黎美術學院上傑荷姆(Jean-Léon Gérôme)的繪畫課。他從 1870 年開始參加沙龍展,在早期參展作品中都還模仿著希臘古典風格,形狀及顏色的處理也未擺脫傳統。然而他迅速地改變他的繪畫風格,後來轉向寫實主義。他以這兩種方式來創作寫實主義的作品:一種是透過光線和繪畫技巧來表現裸體畫的美感,另一種是選擇被當時的人視為民主理想化身的大眾化題材,包含這張《農婦曼達.拉美特利》。他習慣將主題人物放置在中央,畫像是全身,後面的背景則是主題人物的職業。本畫的主角是二十歲的農家姑娘亞曼達.拉美特利,暱稱為曼達,她住在諾曼地的小村莊,離霍勒每年夏天避暑的別墅不遠。曼達雖然只靠一匹馬、三頭牛、釣蝦和打零工維生,簡單的生活,但她看起來卻是容光煥發,非常甜美知足。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繆尼耶:遊民
尺寸:114x117x3.5 cm ,材質:油畫布輸出製框

《遊民》是繆尼耶表現社會陰暗面的代表作,不過在他的畫裡,卻找不到鼓吹社會抗爭的意圖。這些遊民因為無所是事而被迫離開鄉村,但又未融入工業化的都市生活體系,所以到處流浪,靠打零工、乞討,甚至偷竊維生。 當時有些作家寫過有關遊民生活的作品,尤其是作家李希平(Jean Richepin)在1876 年出版詩集《襤褸之歌》。1897 年 2 月 16 日,李希平所寫的劇本《遊民》在巴黎劇院正式公演。繆尼耶所畫的兩個老少遊民在池邊喝水,看起來很善良,和李希平塑造的角色一模一樣:他們勇敢、熱情、篤信基督教,永遠不會放棄自由,堅持過著四海為家的生活。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達尼安-布維赫:在林中
尺寸:150x130x3.5cm ,材質:油畫布輸出製框

這幅作品《在林中》是一幅精心建構的作品,畫家在並不寬廣的畫面上和諧地安置了九個相貌分明、姿態迥異的人物,這九個人佔據了大部分的空間。這幅畫有幾個引人注意的特殊手法:消失點的位置很高,而且特別強調從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對角線,將觀眾的目光從送飯來的年輕農婦轉過頭的臉,引導向路過此地的音樂家的容貌,而演奏完畢的音樂家要分享農民們的粗茶淡飯。從這幅畫作上如湧佳評可以證明自然主義畫派已經受到藝評家的肯定,藝評家布修(Henri Bouchot)評論道:「這群農民擁有飽經風吹日曬的臉孔,看起來有的聰明、有的頭腦簡單,但此刻他們在辛苦的勞動之間獲得片刻休息,音樂對性靈的提升使他們臉上的表情起了變化,洋溢著略帶稚氣的天真喜樂。達尼安-布維赫先生不僅是優秀的畫家,更是畫家中的詩人。」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哈法耶利:布魯加斯奴的農民,尚.勒.布瓦托的家人
尺寸:107x130x3.5 cm ,材質:油畫布輸出製框

1876 年的冬天,哈法耶利(Jean-François Raffaëlli)來到布列塔尼,他以法國芬尼斯特省(Finistère)布魯加斯奴(Plougasnou)的村莊作為他創作的題材,創作了這幅原本尺寸是正方形的畫。畫裡面有五個奇怪的人物靠著牆或站或坐,形成複雜的垂直及水平構圖。人物從左至右陸續出現的是兒子;雙手叉腰、倚牆而立的父親;以側面向著觀眾的母親坐在椅子上,低頭正在打著毛線;坐在後方的祖父側轉上半身,與觀眾四目相望;最後是端坐的祖母,結實有力的手規矩地擺在膝蓋上,顯得謙卑與心不在焉。以土色調為主的極簡色彩,加強了整個構圖呆板的感覺;人物投在牆面上的影子,也彷彿在他們的周圍形成一圈光環。 這幅畫作最有趣的是,哈法耶利不知為了什麼緣故,將畫的左半邊裁掉了一大塊,兒子不見了,父親也只剩下半截。所幸這幅畫並沒有因此而失去原有的精神,樹立了新畫派的風範。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朱利安.杜培:割苜蓿的工人
尺寸:132x106x3.5cm ,材質:油畫布輸出製框

朱利安.杜培(Julien Dupré)習慣取材農村景象作為繪畫創作的主題,他第一 幅參展的畫,就是取材於北部的農村,以親眼目睹的農村景象入畫。1880年,朱利安.杜培《割苜蓿的工人》參加沙龍展,是杜培將自己身受的兩大影響融會貫通之作,人物及植物的處理有明顯的區別:人物的處理極為細膩,畫家第一次採用橙黃調的鮮明色彩,並巧妙地運用光線來營造人物造型及空間層次感;植物的部分則一反學院派的規範,以筆尖輕快地點出並置的筆法。三十年 前好不容易才建立的客觀寫實主義,到此已經蕩然無存。《割苜蓿的工人》並非 以現實生活為範本,而是將不同的具象元素井然有序地組織起來,構成一幅以取悅觀眾為目的的作品。畫中兩個工人所做的事其實是不可能同時進行的,在米勒的畫中絕對不會出現這樣硬湊在一起的情景;米勒也絕不會畫出靜坐在草堆旁,與周遭活動完全不相干的農婦,這是杜培與米勒最大的不同之點。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