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展覽

展品欣賞
梵谷:雪地裡的礦工
尺寸:78x63x3cm ,材質:藝術紙輸出製框

《雪地裡的礦工》完成於1880年9月,不久前梵谷才下定決心要成為藝術家,因此這幅作品可說是他生涯中最早的作品之一。梵谷剛開始學畫時,大多臨摹米勒等大師的作品,但自己也嚐試創作,此幅作品即其中一例。這幅素描顯示出梵谷剛開始畫人物素描時的笨拙,他在人物輪廓上做了許多修正,尤其是腿及比例失真的腳等,更可明顯看出這一點。儘管踏著堅決的步伐,這些礦工的輪廓都相當僵硬,而且幾乎沒有體積感可言。 背景中,一排覆蓋著白雪的房屋上方,我們可以看到一堆煤灰(「terril」)也覆蓋著白雪,左右分別有礦場建築、橋樑、煙囪等,其中的人物,有些人穿著皮製頭盔,也可以看到其他典型的礦工特徵,包括燈、鶴嘴鋤、鏟子等。右方三個較小的人物之中,位居中央的人物以背影呈現,暗示通往礦坑的道路要向左轉。梵谷曾在寫給弟弟的信中提到:「我畫了一幅礦工及助手(包括男孩與女孩)的塗鴉,他們在早晨穿過雪地前往礦井,路邊長著荊棘的樹叢:他們穿過陰影,在微光中若隱若現。背景是巨大的礦場建築與煤灰堆成的小丘,在天空隱約的襯托下更為顯著。」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梵谷:「橙樹」風車磨坊
尺寸:78x63x3cm ,材質:藝術紙輸出製框

這幅畫描繪的是名為「橙樹」的麵粉磨坊,多德勒克位於梵谷出生地的附近,24歲時梵谷曾經在此地的書局工作過一段時間。風車磨坊是荷蘭南部典型的鄉間風景。 在畫中,大部分的前景都被轉彎的河流佔滿。藉由河流切割左側的一排樹木以及右側的磨坊,形成此幅素描的構圖。河道尖銳的對角線以「之」字形流向遠方也創造出動態。畫面流露出匆忙的痕跡,包括樹木粗野的刮痕以及大部分的炭筆都有沾抹的痕跡,因此有可能是梵谷現場寫生之作。有些地方梵谷下筆太過用力,讓鉛筆劃破了畫紙。梵谷使用鉛筆、黑色和紅色的粉彩筆、不透明水彩,以墨水勾勒並用毛筆沾水刷淡墨色,繪成相當有意境的風景畫。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梵谷:哺乳中的母與子
尺寸:78x63x3cm, 材質:藝術紙輸出製框

這幅早期的室內人物畫,只看到梵谷在描繪人物的姿勢,卻無法看到親子互動的情感,而且梵谷還無法掌握人物與屋內擺設的距離感。 梵谷的人物習作通常畫的都是一個人(男人、女人或小孩),正在進行做某種手工藝或勞動。這裡描寫的是,簡樸小屋裡一個女人正在哺育嬰孩。在她的腳邊,一個較大的孩子坐著,面前放著像是滿滿的一籃水果,但是畫的有點粗糙。 這幅素描想要表達母性或家庭生活,雖然畫中的人物稜角分明,還有點笨拙,但仍是還是一幅感人的作品。仔細觀察會發現女主角的眼睛有點心不在焉的盯著前方,她的五官有點嚴厲,嘴邊的表情相當嚴肅。除此之外,她的頭部大的不成比例。很有可能梵谷想藉由她的表情,強調貧困的家庭的無助困境。 梵谷畫這幅畫的時期,正當他愛上她的表姊凱伊,凱伊是梵谷母親的妹妹的女兒,寡居並有個兒子,但是梵谷的愛並未得到回應。也許梵谷正好想要用這幅畫面展現出自己所渴望的生活處境──與表姊共組一個家庭並照顧她及她的子女。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梵谷:縫衣婦人
尺寸:63*78*3cm ,材質:藝術紙輸出製框

婦女從事縫紉工作是海牙畫派藝術家相當喜愛的主題,而梵谷也仿效他們的作法。這幅畫完成於1881年,此時梵谷開始用不同的媒材、強調要看著模特兒來素描、並且使用更多的色彩。梵谷早期,畫了許多縫衣婦人的畫像,這幅很具代表性。他以黑色粉筆、不透明水彩及暈染等技巧表現陰影,白色不透明水彩加強亮面,使明暗更為分明,非常細膩寫實。 畫中的老太太,戴著喇叭型棕色的帽子,穿著鞋尖相當彎曲的木鞋,而這樣的木鞋也出現在許多其他的素描裡。她坐在桌子的左邊,透過窗外可以看到遠處的樹木與樹叢,清楚地呈現秋天的顏色。這幅縫衣婦女的素描中看出,梵谷對水彩的使用僅限於為素描作品上色。在比例的掌握上常見的缺陷在此處比較不明顯,唯一奇怪的比例在椅子,因為右邊的椅腳好像長了一點,但左邊卻看不到椅腳,這顯示出模特兒的小腿可能有點短。她的受光相當平均,上半身在身後的牆壁右側投下一個陰影,製造出她與背景的距離感。左下方是畫家的簽名,而梵谷事後似乎又用黑色粉筆再簽了一次,顯示他自己對成品也相當滿意。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梵谷:坐著的婦人
尺寸:63x78x3cm,材質:藝術紙輸出製框

梵谷海牙時期慣用傷感的姿態,來表達女士的形象。梵谷對於深陷哀愁的婦女總是萬分同情,可以看出梵谷的人物畫企圖描繪人物的姿態與情感。他曾向西奧表明,他想畫出的是感動人心的作品。 這幅畫作中,杵著下巴側著頭沈思的婦女,是海牙時與梵谷共同生活的──席恩(Sien Hoornik)。海牙時期梵谷所畫的人物畫中多半以席恩作主角,此外,其中也有席恩的父母及子孩。梵谷從席恩的生活裏了解到她無奈、無助的悲慘命運,並且試著用繪畫把它表現出來。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梵谷:母與子
尺寸:63x78x3cm ,材質:藝術紙輸出製框

1881-1883年的海牙時期,梵谷親身體驗到家庭生活的喜樂與哀愁,畫下許多以母與子為主題的繪晝。這幅素描繪席恩(Sien Hoornik)與他的兒子威廉(Willem),對照埃頓時期同主題的繪畫,此幅畫充份掌握母子之間親膩緊密的感情。1881年,梵谷在海牙認識席恩時,她已經有7個月的身孕,但卻被男方拋棄。當席恩生下兒子回到海牙後,她就帶著小孩與梵谷同居。 這幅素描是相當概略的鉛筆素描,後來加上了顏色。梵谷用油彩來上色,有幾個地方還可以看到清楚的鉛筆線,但是只要將這幅畫對著光看,就可以看到底稿詳盡的細節。這幅畫對梵谷而言可能是個實驗,因此他選擇一個現有的速寫來上色。寶寶除了頭跟手塗了點肉色之外全部都留白。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梵谷:餐前的感恩禱告
尺寸:63x78x3cm ,材質:藝術紙輸出製框

根據梵谷習慣的程序,這幅祈禱的素描首先用鉛筆畫好細節,然後用黑色石版畫蠟筆、淡水彩、墨水、不透明水彩來完成。這幅畫中,粗黑顆粒的質感,是梵谷用石版畫蠟筆摩擦水彩紙的效果;他用油畫顏料鋅白調印刷油墨,刷塗出豐富的灰色調子,再以灰色不透明水彩點出明亮的部位,讓受光面與輪廓更突出,與印刷油墨畫出的深黑背景拉開,加強景深。 畫中的模特兒,應該是在海牙時給予梵谷家庭溫暖的席恩。梵谷上淡水彩的方式是先用海綿沾上白堊,接著在板凳周圍以及女性的裙子附近將輪廓線抹開。畫家用深灰色的不透明水彩來完成模特兒服裝、頭髮、桌子以及板凳上的反光,但是模特兒臉上有幾個地方可以看到白色的油彩。左側的背景塗上厚厚一層黑色的油墨,所以儘管在較暗的構圖中,席恩背部尖銳的輪廓還是能夠分辨出來。梵谷在板凳上用了同樣的墨水,用它來強化女性的輪廓線。梵谷發現印刷油墨(printer’s ink)這種黑色的材料只要用不同比例的松節油來稀釋就可以產生不同層次的黑。這幅素描的背景中,梵谷似乎就是這麼做的。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梵谷:拾穗農婦的正面
尺寸:63x78x3cm ,材質:藝術紙輸出製框

1885年7月初的時候梵谷在信中寫到他畫了一系列以收穫為主題的習作,其中包括一幅婦女「彎腰拾麥穗」的素描。然而,這個時候不是麥穗的收割節,所以他不太可能在這個時候的田野間看到這種景象。所以,他有可能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讓模特兒擺出各種與收穫相關的姿勢,但是等到收穫季節開始,他才親自下田觀察。 同年8月6日西奧從巴黎回到努南探視時,梵谷留了一封信給西奧與母親,信中寫道:「人們在麥田裡收割,所以我今天很忙,因為你也知道,這個活動只會持續幾天,也是最美好的一件事之一」。 梵谷認為人物畫不應只是表現姿勢,重點應該是表現整體而非比例的正確,梵谷稱之為「生命」。與早期的作品相較,此幅作品的線條流暢,姿態也顯得生動許多,並且刻意表現出農民辛苦與沈重的體態。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梵谷:有收割者與拾穗農婦的麥田
尺寸:78x63x3cm ,材質:藝術紙輸出製框

1885年梵谷在努南期間,創作了一系列以收穫為主題的習作(收割、捆麥束、拾穗、堆乾草等)。梵谷在給西奧的信中也曾提到這段辛苦作晝的歷程:「每天我都認真地畫人物素描,但是我至少要畫一百張這樣的素描,甚至更多,然後才算完成…。現在快到收穫的時間,所以我一定要畫收割和挖馬鈴薯這兩種活動。到那個時候,要找模特兒就更難了,但是這還是必須的」。 此幅作品能感受到畫面中人物正在收割的動態,梵谷用簡單的斜線筆觸,及塗擦的方式表現出農人在風中收割的動態感。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梵谷:麥束
尺寸:38x48x1.5cm,材質:油畫布輸出製框

這幅畫是一幅純粹的田園風景畫,一改過去陰沈的用色,梵谷採用鮮明、濃郁的金黃色系。麥束佔據畫面一大部份,深遠地平線,廣闊的麥田,使麥束看起來彷彿是一個有生命的農人。 1883年梵谷搬回努南與父母同住,他立志成為農民畫家的目標,最後在這裡實現。他畫了許多人物素描、勞動、收穫系列的畫作,在1885年4月他完成了重要的《食薯者》,但作品卻遭到嚴厲的批評。梵谷藉著《食薯者》企圖營造的寫實風格落空後,回歸到純粹的風景畫創作,他採用更鮮明更濃郁的色調。這一幅就是新表現形式的最佳說明。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梵谷:藍色瓶花
尺寸:47x70x1.5cm ,材質:油畫布輸出製框

1886年-1888年,梵谷在巴黎,受到印象派的明亮色彩以及點描派技法的影響,用色變得繽紛多彩,這幅藍色瓶花是相當典型的作品,筆觸緻密,畫作洋溢明亮輕快的氣息,是非常討人喜愛的小品佳作。 梵谷從稍微側面的角度描寫瓶花,桌面則由結實的黃色與綠色筆觸畫點描成,而淺藍色瓶子透著光澤,花瓶裡插滿了白色、黃色的雛菊、搭配藍色紫丁香、豔紅的秋牡丹;右後方則有一大束百合與毛茛。 瓶子與花朵在點描派風格的藍色的背景前很突出,靠近畫面底部則漸漸變成灰色與紫色調。構圖極端簡單整齊。顏料以不規律的,或長或短的筆觸堆疊。另一方面,花束豔麗的用色,證實了梵谷日益進步的技術,他藉著描繪花卉畫作,學習掌握強烈的色彩與對比。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梵谷:花魁
尺寸:70x113x1.5cm ,材質:油畫布輸出製框

梵谷收集非常多日本浮世繪的版畫,豐富的色彩、優雅的線條與多點的透視技巧對梵谷是重要的啟發。這幅花魁,是臨摹日本浮世繪大師──溪齊英泉的作品。梵谷在一本雜誌的封面上看到此幅人物畫,除了臨摹之外,還放大它的尺寸。畫中的人物穿著色彩華麗的和服,並且用強烈對比的黃色當作背景。人物的周圍繞著水池,竹子、荷花、青蛙、及鶴,在遠處還有一條小船,這些小主題並非隨意安排,都是梵谷取材自其他的浮世繪。 梵谷對於日本版畫非常感興趣,他第一次接觸到浮世繪是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非常欣賞它們明亮用色及富表現性的風格,之後便開始蒐集浮世繪。到巴黎時他研究印象派畫家的作品,並且了解到這些畫作如何影響當時的繪畫。1887年春天,梵谷還曾經在巴黎的一間咖啡館舉辦了一次浮世繪的蒐藏展。

影片連結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梵谷:阿爾的臥室
尺寸:98x79x1.5cm ,材質:油畫布輸出製框

1888 年 9 月,梵谷搬入阿爾車站附近的「黃色小屋」,他把這裡重新佈置一番,並且,他寫信告訴西奧,希望可以將黃色小屋建立成藝術家聚居的地方。 這幅畫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他運用鮮豔的對比色──鮮明的黃色和天藍色,厚塗法及奇特的透視法描繪了自己的臥室,後方的牆壁呈現出奇怪的角度,這並不是梵谷畫的不好,而是因為臥房所在的黃色小屋本來就有點歪斜。然而,其他的物品則顯得向上傾斜,這是因為梵谷刻意不遵循傳統的透視法則。他向西奧說他這麼畫的原因,是因為他刻意省去陰影的部分,為的是使這幅畫呈現出浮世繪版畫的味道,除此之外,他還企圖使畫面呈現出「休息」及「睡眠」的氣氛。

影片連結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梵谷:割耳後自畫像
尺寸:55x65x1.5cm ,材質:油畫布輸出製框

1889年1月割耳事件後,梵谷就畫了兩幅耳朵包著繃帶的自畫像。這一幅的手法較為細膩,另一幅則叼著煙斗。梵谷在崩潰後不到兩周,就創作出這幅極為冷靜、莊嚴的自畫像。似乎是想藉此展現他重生的決心:他已經復原,仍安好無恙。 這件作品有檸檬黃的牆、浮世繪及畫架當背景,與之前緊張嚴肅的自畫像相比,梵谷的表情卻反而顯的平靜而溫和,充滿沈靜的決心。但是綠色筆觸包圍的雙眼,凸顯出衰弱又警戒的眼神,眼睛外圍以黃色與綠色勾勒出陰影,視線看起來相當逼人。眼鼻口等五官以紅色筆觸簡單點出。綠色的外套以垂直平行的筆法畫出,看起來非常的厚實。梵谷以整片白色顏料描繪繃帶的形狀,但並未畫出布料的皺摺,題示他並未強調這部份,也許也暗示著傷口的復原。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梵谷:普羅旺斯夜間的鄉村路
尺寸:78x99x1.5cm ,材質:油畫布輸出製框

梵谷創作此畫時,正忙著準備永遠離開聖雷米的療養院。這幅畫極有可能是他在聖雷米所做的最後一幅油畫。這幅重要代表作,具有「星夜」的一切元素:新月、繁星絲柏、矮屋,但卻是梵谷想像虛構的場景,在阿爾時經由高更的指導,梵谷曾嚐試用純粹的幻想來創造。這是他最後一次嚐試這種作法,也是他最後一次畫星月的題材。同時期他也畫了好幾幅馬車、荷鏟農民、徒步路人等素描,這些他稍後都應用於油畫中。這「最後的嘗試」將梵谷聖雷米時期所有重要的主題匯聚一起。例如;沿路蘆葦令人想起他所喜愛的黃色麥穗,普羅旺斯的典型特徵──柏樹,他有一系列的柏樹作品,左方背景他所喜愛黑藍色暗影的阿爾皮耶山,以及代表「北方回憶」的小旅店。1889年秋天,他已告訴西奧他將帶回的作品,是要形成一個整體的「普羅旺斯印象」,而這幅作品可說是這些印象的縮影,如同梵谷的形容「非常普羅旺斯」。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梵谷:好索瑪利亞人
尺寸:68x81x1.5cm ,材質:油畫布輸出製框

「好索馬利亞人」的典故出自聖經,意思為善良的好心人。梵谷這幅油畫,臨摹自19世紀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作品。聖經中,不信神的好索馬利亞人,在旅途中停下來,幫助遇劫的無助路人重新上馬的故事。故事內容無疑也影響了梵谷摹倣這件作品的決定。這幅畫有梵谷對大師致敬的心情,題材表達的人性關懷,也撫慰著他的內心。受苦於精神疾病的他,重新由信仰中尋找悲憫與救贖。 當梵谷在前一年9月,第一次想畫這幅畫時,他自己還未復原,在1890年5月時亦如是。當時他終於決定要永遠離開療養院了,所以這件作品也可能和他的弟弟西奧有關,因為弟弟西奧就是他一生的好索馬利亞人,總是隨時準備好,要把梵谷扶回馬鞍上。 梵谷並不認為摹仿他敬愛的大師是一種沒有獨創性的行為;相反的,他一方面藉此學習,一方面也會增加新的東西進去。他將自己比擬為一位以自己的方式詮釋世界名曲的音樂家。以黑白複製的石版晝為摹本,加上自己的色彩重新詮釋創作。色彩和素描正是梵谷在他的仿作中強調的兩個面向。線條有力的動感和人物扭曲的動作,加強了前景故事的戲劇張力。索馬利亞人的鮮紅色頭巾,和紫紅色衣服,反映了德拉克洛瓦的用色。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梵谷:雪地裏背煤炭袋的婦女
尺寸:78x63x3cm ,材質:藝術紙輸出製框

梵谷對社會底層的勞動者,一直非常同情,認為這群認真踏實生活的人,才是最美麗動的人。這幅畫中,他用炭筆、墨水畫出被沈重煤袋壓得直不起腰的一群婦女,在白色不透明水彩塗繪的雪地中,化為動人的勞動者身影。1882年11月初,梵谷寫信給西奧說:「我又再畫水彩,描寫的是礦工的妻子在雪地中背負著一袋袋的煤炭。」梵谷對人物畫與風景畫的區分相當典型;這幅畫的重點正是在於這些貧困而努力工作的婦女所展現出的性格與驕傲。他在遠處描繪了冒煙的煙囪來暗示這是個採礦的區域。人物是根據不同的習作組合而成。從最前方三個人物,我們可明顯看出模特兒擺出的姿態。左側的那一位是以側身像表現,但是看起來好像她剛剛像畫家的方向轉身。其他兩個模特兒的身體都相當前傾,但好像是還是想試著從重擔下回頭。

影片連結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