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展覽

展品欣賞
鳴蟲界的首席男高音-蟬
尺寸:80 x100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蟬最為常見的俗稱是「知了」,牠們是聲音最為響亮的鳴蟲,有些種類的蟬的生活史很漫長,在牠們還是幼期的時候,通常都要在土裡待上數年,才能破土而出,羽化成蟲。蟬的一生,歷經若蟲、脫殼與成蟲的階段。 長年在土裡成長的蟬若蟲,羽化之後卻只有數周的生命;在土裡,牠吸食植物根毛的枝液,慢慢長大。等到的時候到了,就會在黃昏或夜晚鑽出地面、爬上樹幹,在適當的時機脫殼,專業說是蛻皮,最後變成成蟲這一次,稱為羽化,牠們會變成一身薄翅羽衣的蟬! 每當夏天來臨,這群白天的歌手就會在樹上大聲的歌唱,餓了就吸食樹木的枝液;雖然最常在夏天才能聽到牠們的叫聲,不過一年都有不同的蟬鳴唱喔!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夏日大合唱-蟬的發聲
尺寸:80x100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大部分種類的蟬可以發出響亮的聲音,並且,只有雄蟬才能發出聲響。雄蟬的發音器原理為音箱,依靠鳴膜來震動,先利用肌肉收放音箱體積,空氣進出造成鳴膜震動,音箱產生共鳴,發出響亮的聲音,原理就像手風琴的音箱一樣。根據昆蟲學家的觀察,蟬的鳴膜每秒鐘可以震動170至480次之多! 那麼,雄蟬為什麼一整個夏天都在鳴叫呢?原來是為了傳宗接代這個重要的任務。雄蟬的鳴叫聲會吸引雌蟬過來,就像唱情歌一樣,吸引同種的對象,這時候的聲音是非常柔和的。但是,蟬可是冒著生命危險在鳴叫呢!雖然蟬鳴讓我們感受到夏天的氣息,感受到大自然的禮讚,但也會吸引蟬的天敵──鳥類和螳螂來接近!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台灣爺蟬
尺寸:80 x100 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台灣爺蟬是台灣特有的特有種,也是台灣體型最大的蟬,體長39至49公釐,身體與前後翅主要為黑褐色,胸部及翅的基部有青綠色的花紋,翅膀黑褐色,中央有一條白色橫帶。 台灣爺蟬的雄蟲才會鳴叫,而且具領域性;若蟲棲息地底,以樹根汁液為食,成熟後會爬到很高的樹幹或枝葉羽化,從牠們留下的殼蛻,可以看出牠們的前腳特別發達。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紅脈熊蟬
尺寸:80x100cm,材質:輸出框裱

紅脈熊蟬在台灣是一種大型蟬,體長約37至39公釐,雌蟲較大,身體黑色並且堅硬平滑,有光澤,前翅透明,前翅基半部具橙紅色翅脈,兩個複眼中間有3枚寶石般的單眼。 紅脈熊蟬生活於台灣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北部分布範圍較窄,中南部平原及山區則較為普遍,紅脈熊蟬的成蟲發生於6至9月,會於白天鳴叫。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草蟬
尺寸:80 x100 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草蟬是一群中小型的蟬,體長只有13至15公釐,包括許多種顏色,有綠色、黑色、黃褐色等等,其中以綠色最為常見,牠們是低海拔與平地草叢間最常見的種類,經常在低矮草叢綠葉間活動。 草蟬成蟲於4至8月出現,常棲身於草叢,吸食禾本科植物及產卵,雄蟲會鳴叫,叫聲尖細,「ㄗ-ㄗ-ㄗ-ㄗ-」音清脆悅耳,若蟲在土裡面生長,約要一年時間爬到地面羽化,在相思樹幹上最容易找到牠們脫下的殼,成蟲只能活2至4個星期,只吸食樹汁、草莖汁液與露水,在這短短生命中要完成求偶、交配及繁衍下一代,十分忙碌呢。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鳴蟲界的不敗天王-蟋蟀
尺寸:80x100cm,材質:輸出框裱

蟋蟀是很常見的民俗昆蟲,因為各地文化不同,又被稱為「蛐蛐兒」、「促織」、「肚伯仔」等,種類繁多,依照牠們的棲息地特性不同,又被分為「地棲性」、「草棲性」與「樹棲性」三種類型。由平原到中海拔都有分布,台灣還有海岸潮間帶的海灘蟋蟀,也有客居螞蟻巢的蟋蟀。蟋蟀的身體多為褐色,除了深淺變化大,還有綠色,紅色,也有黑色。 頭部有絲狀觸角,這個觸角就像是「雷達」一樣,有觸覺、嗅覺和味覺等多種功能,甚至還有感測氣溫的能力。蟋蟀大多是晝伏夜出的動物,而且有強烈的領域性,其他的蟋蟀來搶牠們的地盤,牠們就會驅逐入侵者,展開打鬥,這種好鬥的習性,可以保有領域,爭取配偶。我們的祖先發現蟋蟀這個行為,早期發展為宮廷鬥「蛐蛐兒」與後來農閒鬥蟋蟀,還有台灣鬥王儲等活動,沿至今天成為華人鬥蟋蟀的民俗。 蟋蟀粗壯的後腿有優越的彈跳能力,口器也可以用來咬住敵方,更能發出美妙的歌聲,牠們可是蟲蟲樂團裡的狠角色呢!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聽蛐蛐兒-蟋蟀的發聲
尺寸:80x100 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作為「鳴蟲」的一員,蟋蟀的鳴聲非常的高昂,但是牠們可沒有好歌喉喔,原來牠們所發出的聲音,是左右翅膀摩擦的結果。 會發出聲音的蟋蟀是雄性,雄蟋蟀右翅基部,腹面長有一排硬硬的、像牙齒一樣的突出物,稱為「弦器」,當發出聲音時,蟋蟀會右翅在上、左翅在下,由左翅的彈器摩擦右翅的弦器,在兩翅合起時才會摩出聲音。當蟋蟀鳴叫時,左右前翅舉起,然後迅速將雙翅左右張合,並且會一直重複這樣的動作。 蟋蟀的鳴叫聲有求偶、交配、威嚇、攻擊及警戒的功用,但其他蟋蟀要怎麼聽到聲音呢?原來蟋蟀也有「耳朵」,牠的聽器位於前腳脛節部位,靠著鼓膜來感受聲音的震動,是不是很神奇呢? 蟋蟀的鳴叫聲有求偶、交配、威嚇、攻擊及警戒的功用,但其他蟋蟀要怎麼「聽」到聲音呢?原來,蟋蟀也有「耳朵」,牠的聽器位於前腳脛節部位,靠著鼓膜來感受聲音的振動,是不是很神奇呢?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金琵琶
尺寸:80 x100 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金琵琶的聲音鏗鏘清亮優雅,聽起來節奏明快,很有精神!金琵琶又稱金寶塔蛉,體長25至30公釐,雄性外型類似琵琶,雌性具细長產卵管,外觀近似鈴蟲但體型較大,背脊有一條深褐色縱紋,雄蟲翅脈具叉狀及圓型斑紋,近前方有一條粗獷的黑色橫斑,雌蟲翅脈斑紋為細密縱向。 金琵琶分布於平地至1000公尺左右山區,棲息芒草叢中,成蟲秋季出沒,不具趨光性,隱密性高,局部地區普遍且數量頗多。

影片連結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褐草小蟋
尺寸:80x100 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褐草小蟋雖然是在短草地上常見的種類,但是棲息產卵在地表碎土落葉之間,應該屬於地棲蟋蟀。 褐草小蟋的體色為褐色,體長約6公釐,頭部具4條白色縱帶,前胸背板略呈方形,具不明顯的十字斑,雄蟲具雜亂的叉紋斑,後足腿部粗具黑色斑點。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金翅鉦蟋
尺寸:80x100 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金翅鉦蟋體通常棲息於中低海拔地區,草叢密集的樹林間,聲音清脆如古樂器鉦的聲音。 金翅鉦蟋體長約10至15公釐,特徵是胸部呈梯型、表面上有鱗毛,在燈光的照射下,前翅呈現金色反光,十分美麗。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日本鐘蟋
尺寸:80x100 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日本鐘蟋所發出的聲音悅耳動聽,雄蟲鳴叫像鈴聲一樣,發出「ㄌ一ㄥ ㄌ一ㄥㄌ一ㄥ--」輕脆悅耳,不僅聲音變化大,在高急與緩降的叫聲中,還會帶著顫動的音色,吸引人們的注意。 日本鐘蟋雄蟲體長18至20公釐,雌蟲體長20至24公釐,觸角灰白色,體色黑褐色。雄蟲頭小扁平,外觀像瓜子狀,翅型寬廣,翅脈寬大不交叉,頂部圓;雌蟲體瘦長,前胸背板下緣有3枚圓狀白斑,翅脈紅褐色交叉狀,後翅末端與產卵管等長,尾毛白色,後腳腿節黑色,前中腳近基節灰白色。 日本鐘蟋又稱鈴蟲,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的林緣草叢地帶,成蟲出現於夏、秋兩季,行蹤隱密,夜晚出沒,數量不多見。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黃斑黑蟋蟀
尺寸:80x100 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黃斑黑蟋蟀為世界性分布的昆蟲,體長25至28公釐,頭部及前胸背板黑色具光澤,上翅前端有2個明顯的黃斑,雄蟲翅膀具明顯的渦紋,雌蟲則無但具產卵管,雄蟲會以上翅摩擦發音求偶、警示、宣誓領域等行為。 黃斑黑蟋蟀分布於平地或低海拔山區,棲息草叢或落葉、石瓦縫隙裡,成蟲春至秋季出現,夜晚出沒,有些個體會在路燈下活動。台灣南部俗名又叫牠們「烏龍仔」,牠們大多在夜間鳴叫,聲音宏亮尖銳,在台灣相當常見,道路、草地或農作區都有牠們的蹤跡,牠們還是台灣中南部鬥蟋蟀的主角呢!

影片連結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鳴蟲界的低調一哥-螻蛄
尺寸:80x100 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螻蛄俗名為「度比仔」或「剪柳仔」,或有一說是「土狗」,具有一雙粗壯扁平呈「耙狀」的前腳,擅長鑽地挖洞,而且只在地道中鳴叫,是典型的地棲性昆蟲。牠們喜歡潮濕的泥地,一般在白晝時都生活在地下。 螻蛄擅長疾走、游泳、飛行、挖洞和鳴叫,不但會倒退著走,還會在水田中游泳,稱得上是五項全能的昆蟲呢!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地下貝斯手-螻蛄的發聲
尺寸:80x100cm,材質:輸出框裱

螻蛄是靠著翅膀摩擦來發出聲音,雖然雌蟲也有著一樣的翅膀摩擦發聲構造,但是不用懷疑,牠們也是只有雄性才能發出聲音的喔! 因為生活在地底下的隧道,因此利用聲音來傳遞訊息對螻蛄是非常重要的,牠們在土裡發出的聲音較為低沉,每次發聲持續很長時間,某些種類,在Y型隧道口發出聲音,利用隧道口傳送聲音。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螻蛄
尺寸:80x100 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從地中海地區至中國、日本、台灣,南到澳洲東半部及美洲地區,都能見到螻蛄的蹤跡。 螻蛄的體色為灰黃色至黃褐色,體長約30至35公釐,一般選擇在潮濕的土壤中掘洞產卵,因此土壤中的含水量會影響牠們的生長,若是土壤中含水量過低,牠們的卵以及剛出生的若蟲很容易死亡。 此外,由於牠們喜歡溫暖的季節,春暖花開之時出來活動,因此在某些地方農作物或苗圃,高爾夫球場會因為螻蛄活動而被干擾,常常會讓農民感到困擾呢!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鳴蟲界的美聲教主-螽蟴
尺寸:80x100 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螽蟴中文名稱為「紡織娘」,中國鳴蟲特別稱「蟈蟈兒」,他的身體多呈側扁或圓柱狀,顏色變化大,多呈現綠色或褐色,有著細長的觸角,牠的觸角甚至比身體還長! 螽蟴大多為「草棲性」與「樹棲性」,牠們具有發達的後腳,善於跳躍,有些不善跳躍,適合在雜亂的枝條間活動;當遇到危急時,快速彈跳,或攀爬躲藏避開敵人,是牠們保護自己的重要招數。 不過,神乎其技的「保護色」也是螽蟴用來保命的大絕招。由於螽蟴的身體顏色大多是綠色或是褐色的,因此當他們不發出任何聲音的時候,隱身在草地裡、樹叢中很容易被忽略,也可能讓螽蟴得以避開危險。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疾疾織布聲-螽蟴的發聲
尺寸:80x100 cm,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螽蟴的種類很多,所以「歌聲」也很多樣,粗細高低都有。與蟋蟀的發音器官相似,但不同的是,雄性螽蟴鳴叫時,左翅在上右翅在下,這點與蟋蟀正好相反,雙翅的一開一合都會發出聲音。 你知道嗎,螽蟴和蟋蟀還真的是蟲蟲樂團中的一對好兄弟,他們不僅發音的方式雷同,連「聽器」的位置也相似喔,螽蟴鳴叫大多是為了求偶及宣示領域,有些種類甚至還會模仿獵物的聲音,真是太神奇了。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台灣騷蟴
尺寸:80x100cm,材質:輸出框裱

台灣騷蟴的體色為褐色或黃褐色,體長約58至65公釐,頭部後方兩側各有黑色的塊斑,後腳長腿節膨大,善於跳躍,夜間會藏身在樹叢之中,鳴叫聲響亮,為夜行性的昆蟲。 台灣騷蟴的體色與型態,或多或少有些不同,顏色外斑也分為很多種,有的雄性翅型狹長,末端尖,有的前胸背板側緣有一枚黑色塊斑,有些個體斥翅面具波浪狀的帶紋,在各地做野外觀察的時候,可以注意牠們之間有什麼樣的差異喔!

影片連結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黑翅細蟴
尺寸:80x100 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在黃昏會在草叢中鳴叫的黑翅細蟴,有著大眼睛和長長的觸鬚,模樣可愛極了!體長22至25公釐,體色為綠色,頭、胸背板為黑色,兩眼內側至前胸背板外側各有一條黃色縱紋,前翅為黑色長及腹端,各腳觀節及跗節為黑色,腿節寬大觸綠色,雌蟲產卵管長及腹末端。 黑翅細蟴的雌蟲會於芒草的主脈內產卵,初齡若蟲是鮮紅色的,腹背末端為黑色,常於草叢裡出沒,數量很多,成蟲白天或夜間出現,全年都可見到牠們的蹤跡。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褐背露蟴
尺寸:80x100 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褐背露蟴的身體主要為綠色,兩翅接合處呈褐色,在草叢穿梭時,綠色可能就是牠的保護色! 褐背露蟴體長22至26公釐,綠色型頭部背面及前胸背板褐色,側視綠色,複眼淡褐色,翅膀褐色,腹部側視綠色,各腳綠色,後腳發達,雌蟲具有長長的產卵管。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蘭嶼大葉螽蟴
80*100cm 輸出框裱

蘭嶼大葉螽蟴的體色為綠色,目前已知生長在蘭嶼,地理分布是台灣特有的紀錄,被列為珍貴的保育類動物。 蘭嶼大葉螽蟴的體長為50至100公釐,主要特徵是前胸背呈板菱形,扁平,密布刻點,邊緣具瘤狀刺突,前翅寬大,後端弧圓,各腳綠色,後腳發達,腿節上緣分布不明顯的淡褐色。 蘭嶼大葉螽蟴以山葡萄寄主,棲息低矮的草叢或枝葉間,由於身體像一片綠葉,白天棲息樹上不動,有很好的保護色,不容易被發現,但晚上雄蟲會發出響亮的鳴聲求偶,循聲就可以看到牠們。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鳴蟲界的踢躂舞者-蝗蟲
80*100cm 輸出框裱

蝗蟲的觸角較粗較短,「蚱蜢」是善跳的意思,因此,蝗蟲類通稱稱為「蚱蜢」,棲息在草地居多。 蝗蟲的體色以綠色及褐色為多,在非洲及南美更有色彩鮮豔的黃、紅、黑白斑紋;牠們有一對大而長的翅膀及發達有力的後腿,且善於跳躍,一次跳躍的距離可以比身體長約20倍! 蝗蟲通常在草原上生活,若是在氣候適宜,植物生長茂密的地方,天敵較少,牠們就會快速的繁衍;有些蝗蟲具有特殊的多態型,身體構造,生理特性等會因為群聚密度高而轉變,由散居型成為群聚型,並有長距離遷移的能力,這些稱為飛蝗,其中有名的就有沙漠飛蝗與東亞飛蝗。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超MAN的低音-蝗蟲的發聲
80*100cm 輸出框裱

蝗蟲的聲音也是身體摩擦產生,但是摩擦的部位很多樣,例如由腿節內側和前翅翅脈摩擦來發出聲音,屬於「翅腿摩擦」。 蝗蟲鳴叫的聲音大多比較短促,雖然聲音低沉單調,音量也比蟋蟀、螽蟴都小,但卻是節奏感十足。 而蝗蟲的「聽器」位於腹部第一節兩側的位置。因為某些蝗蟲摩擦的聲音常伴隨著踢腿的動作,所以蝗蟲可是蟲蟲大樂團中的樂手兼踢躂舞者呢!有時候,除了求偶、防禦而發出聲音外,蝗蟲也會因為起飛時不小心發出踢腿般的聲音喔!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台灣大蝗
80*100cm 輸出框裱

台灣大蝗可能是台灣體型最大的蝗蟲之一,喜歡棲息於樹林邊緣的開闊地,草叢、低矮樹叢或是樹木的下層。雄蟲體長50至65公釐、雌蟲體長75至87公釐,體色為鮮艷的綠色,頭、胸具凹凸不平的瘤斑,複眼下方具一條黃色縱紋,觸角淡褐色,各腳脛節外側紅褐色,後腿腿節強壯善於彈跳。 台灣大蝗俗稱「草螟公」,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成蟲於秋季出現,夜晚會鳴叫,以後腳和前翅磨擦,發出「唰沙」「唰沙」的聲音。 在晴朗陽光下常出現在山區逛馬路,開車時遠遠就能看到,要小心別壓到牠們喔。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