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展覽

展品欣賞
誰停在世界上最有名的白菜上?
尺寸:80x100 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你知道世界上最有名的白菜是哪一棵嗎?沒錯!就是故宮博物院最具知名度之一的翠玉白菜! 這件珍寶原是中國清朝永和宮裡的陳設,永和宮為清末光緒皇帝的瑾妃所居之宮殿,據說翠玉白菜是瑾妃的嫁妝。翠玉白菜上停了兩隻我們很熟悉的鳴蟲,那就是螽蟴與蝗蟲。白菜有清白的寓意,象徵著新嫁娘的純潔,而螽蟴與蝗蟲則是象徵著多產,代表著祈願能多子多孫,在清朝時,翠玉白菜的寓意可是當時流行的吉祥圖騰呢! 原先故宮固定展示解說牌上的標示被誤用為蝗蟲,經過觀眾提出質疑應該是「蟈蟈」,2002年經學者楊正澤教授根據雕刻成品鑑定為螽蟴,北方稱為蟈蟈,再以中國習俗以「螽斯衍慶」祝賀歸寧,因此確認雕刻者的描摹對象應該是北方常見的蟈蟈。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翠玉白菜
尺寸:80x100 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翠玉白菜長約18.7公分,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工匠將一塊白綠色的翠玉作為材料,運用上面白色與綠色的自然顏色分布,雕琢出一棵鮮活欲滴的新鮮白菜。 玉石這個材質通常會被拿來做成手鐲使用,原先半白半綠的玉材在一般情況下會被認為是有瑕疵的材質,然而在工匠的巧思下,化身為栩栩如生的菜葉,白菜的葉片上還停留了兩隻螽蟴與蝗蟲。仔細看,你有辦法分辨出白菜上的螽蟴和蝗蟲,分別位於哪裡嗎?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以小見大-草蟲畫的世界
尺寸:80x100 cm,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草蟲」,大部分是指昆蟲,是許多畫家喜愛表現的題材;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經會把某些小生物作為裝飾的圖案繪製在陶器上、或是在玉器上雕琢。 草蟲畫能夠做為繪畫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且久盛不衰,這是和歷代畫家重視寫生並且親近自然有關。中國宋代的草蟲畫用筆精緻、描繪入微;明代的花鳥草蟲畫裡帶有文人詩意。 近代的草蟲聖手齊白石所繪草蟲手法多樣,形神兼備;而畫師江寒汀創作一系列草蟲寫生,展現以小見大的文化意境。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螽蟴綿瓞
尺寸:80x100 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的《螽蟴綿瓞》,是選自《宋元集繪》中的其中一件,畫面構圖的重點集中在右半邊,描繪了花葉茂盛、瓜果熟透,出現兩隻螽蟴帶來生動的畫面。 「瓞」是指小型的瓜,「瓞」是指家族興盛綿延與「螽蟴」多子多孫蘊含有祝願子孫眾多的吉祥寓意,看來,中國古代的工匠和畫家們,真的很常用螽蟴寄託多子多孫的祝福呢!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哈叭驚蟬圖
尺寸:80x100 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這件作品將動物之間有趣的互動,在畫筆下生動絕妙的展現出來,在左邊柳樹輕輕搖曳的枝葉間,一隻夏天的蟬正在迎風鼓動翅膀,或許是聲音實在是太過響亮了,驚動了路過的哈叭狗,回頭張望,也想要吠幾聲回應呢! 這件《哈叭驚蟬圖》雖標示為中國明代的武宗皇帝所畫,但應該出自於明代宮廷畫家李璈之手,畫面構圖雖然簡潔,但是卻充滿了戲劇性,為我們生動地展現了一個逗趣的夏日意象。想一想,你的生活周遭也有這樣有趣的場景嗎?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齊白石:工蟲冊
尺寸:80x100 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這套《工蟲冊》,出自於喜歡描繪生活周遭題材的齊白石之手,為他早年所畫,採用工筆寫意及工寫結合的手法,將寫實的昆蟲配上寫意的背景,構圖疏密有致,以對角線區分空間層次,在動靜之間營造輕快的鄉間小景,別有一番趣味。他以率真老練的筆墨、鮮豔亮麗的色彩、生動自然的造型、天真意趣的想像力,創造出一曲無聲的樂章,螽蟴彷彿被甜瓜的香氣吸引而來。 這套冊頁的意象豐滿,生命力充沛,蝴蝶、蜻蜓、秋蟬、蚱蜢等昆蟲形象稚拙可愛,就像是一場大自然的舞會,繁多而具有層次,在紙面上交融。單看每一幅畫作是獨立的,各自有著各自的故事,但又能彼此對話,如交響樂的各個聲部,彼此應和,演奏著生命的妙趣。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齊白石:工蟲冊
尺寸:80x100 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每個人的童年大概都可以體會到昆蟲帶給我們的樂趣,這些小生命生機勃勃,而齊白石正是位很能掌握這些生活小細節的畫家;他畫草蟲的手法多變、造型精準,不論是草蟲的外表或是神態都靈活,齊白石都描繪的生動自然,經過不斷地觀景、寫生、琢磨,才能信手拈來,途中描繪的昆蟲為中華稻蝗,主要危害水稻、玉米、高粱、麥類等農作物,屬於多變異的物種,以綠色軀體搭配黃褐色翅膀為主,這隻中華稻蝗被描繪的纖毫畢現,有筋有骨,有皮有肉,維妙維肖;齊白石真可以說是「草蟲聖手」了。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江寒汀:花卉草蟲冊
尺寸:80x100 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中國20世紀的近現代畫師江寒汀雖然以畫花鳥畫出名,但他也創作過一系列的草蟲寫生畫,展現了以小見大的文化意境。 這件作品清新雅致,細膩地描繪了昆蟲停駐花卉之上的情景,既富有生活氣息,又飽含詩意。畫面中觸鬚長長、身體為綠色的,你認得出這是哪一種鳴蟲嗎?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文學中的靈感
尺寸:80x100 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你知道嗎?許多成語、詩詞都是來自於人們對自然、昆蟲的觀察與聯想,而且,它們真的表達出對鳴蟲的觀察入微喔!「金蟬脫殼」、「噤若寒蟬」、「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與「螽斯衍慶」,你有聽過這幾句成語嗎?它們是什麼意思呢? 金蟬脫殼根據蟬成蟲要脫去外殼的習性,比喻用出神入化的脫身術的意思;而噤若寒蟬是依據蟬一般只在夏季鳴叫的特性,形容人就像冬日裡的蟬一樣不敢出聲;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藉由描述螳螂只顧著捕捉眼前的蟬,而不顧身後天敵的虎視眈眈,比喻一個人做事只貪圖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最後,在了解了鳴蟲與人文的介紹後,你一定曉得螽蟖衍慶的意思是什麼了吧?沒錯,這句成語就是用來祝賀人家多子多孫的賀詞喔! 以上這些成語,你都知道該如何應用了嗎?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武林烏龍會!
尺寸:80x100 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中國古代飼養蛐蛐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當時只有皇室貴族是鳴蟲的愛好者。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不但飼養蛐蛐兒的風潮鼎盛,鬥蟋蟀的習俗與文化更是風靡;而明、清兩朝,這項活動也漸漸傳入民間,是鳴蟲文化與鬥蟋蟀史中的鼎盛時期。 鬥蟋蟀的民俗活動從中國輾轉傳到台灣,早期先在赤崁,也就是今天的台南一帶盛行。台灣南部以務農為主,蟋蟀又是躲藏於農地或草叢之間生活,所以鬥蟋蟀一直是早期農閒之餘盛行的娛樂。台南新化從民國74年開始,幾乎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鬥蟋蟀比賽,黃斑黑蟋蟀更成為了當地的吉祥物。 自民國74年開始,台南新化幾乎每年都舉辦盛大的鬥蟋蟀比賽,「烏龍仔」-黃斑黑蟋蟀更成為當地的吉祥物!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各民族的鳴蟲文化
尺寸:80x100 cm ,材質:圖板輸出製框

日本是賞玩鳴蟲歷史非常悠久的民族,大概在18世紀末開始流行起來。在日本京都的華嚴寺裡就有一間「鈴蟲寺」,養了大量的鈴蟲,供遊客傾聽牠們美妙的聲音! 而在巴西,人們對不同蟋蟀的出現有不同的感受;黑色蟋蟀預告死亡、灰色蟋蟀代表財運、而綠色蟋蟀代表著希望。 中國許多文學作品也都有鳴蟲的蹤跡。例如詩經,裡面就有好幾個篇章與螽蟴、蟋蟀、蝗蟲與蟬有關。 不只中國古書,西方的詩集、寓言故事、神話當中,也有許多以鳴蟲為題材的作品。找一找,你聽過哪些以鳴蟲為題材的故事呢?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