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繪畫受限於形式及素材,在空間表現上往往聚焦於「透視」 技法。但有另外一群藝術家致力於突破傳統,大膽顛覆人們對於平面繪畫的認識。這些人是如何辦到的?現在就讓我們展開一場眼睛與大腦拔河的遊戲吧! 人類的眼睛構造,會將所見物體的「顏色、光線及圖形」化為信號。經由視網膜上的神經傳導,把送信號到大腦。大腦枕葉各感應區再根據「經驗、記憶、分析、判斷」, 識別出這些物體。 但是,某些「形、色、位置」, 經過一些特殊的排列組合後,大腦會產生迷惑現象。這些設計使得大腦的知覺與實際的現象相互衝突,引發了錯覺、矛盾的心理反應。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錯視」。 請挑戰看看,看你能否破解這些藝術家背後的創作原理,找出他們葫蘆裡賣什麼藥!
荷蘭畫家艾雪運用成熟的透視邏輯,在平面繪畫製造出立體空間的衝突,與視覺上的無限循環錯覺。《相對論》就是他最為經典的一幅作品。 畫面中共置了不同方向的三組空間,乍看之下好像一個無限循環的世界。每一空間的人們依照地心引力原理,正常的上下樓梯。 但仔細觀察,卻發現三組空間的與真實世界的現象大不相同。他們似乎各自獨立,卻又隱隱相連。形成一個無限循環,走不出去的迴路。 你可以看出畫中的矛盾在哪裡嗎?這可是艾雪經過精密的數學計算,以透視邏輯創造出空間上視覺矛盾的作品。難怪他被稱為魔幻世界的大師,是不是相當的不可思議呢!
奇怪!蜿蜒的水道與傾洩而下的瀑布怎麼會形成一種永無止境的循環呢?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建築嗎? 哈哈!別懷疑,這又是艾雪在施展他的魔法了,他巧妙的運用數學上「潘洛斯三角形」概念,錯置兩棟高塔的柱子與水道,讓人產生 一種空間錯視的幻覺。所以,難怪你又掉入他安排的無限迴圈中。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種經驗。明明是一張靜態的圖片,看起來卻覺得它在動呢? 這是因為藝術家利用了色彩、 線條、幾何圖形的排列、組合,製造出一種奇異的視覺效果。例如:「旋轉、移動、閃爍……等」感覺。 看看這幅作品,怎麼會不斷的旋轉,轉的都讓我們頭昏腦脹了呢!這是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北岡明佳教授的創作《旋轉蛇》。 北岡教授是一位「錯視研究」的科學家,同時也是藝術家。他花了幾十年的時間,不斷的研究錯視的議題。並出版相關的書籍,發表研究論文,被稱為「日本當代錯視大師」。 他最善於利用線條、顏色成功 欺騙觀眾的眼睛,類似這樣的作品,他發展出許多有趣的呈現方式。大家不妨上網查查看,看看還有哪些藝術家或創作類型?也與你的朋友們分享這有趣的視覺經驗吧!
這是阿根廷藝術家里安德羅.艾力希,命名為《游泳池》的裝置藝術作品。看似一般泳池的正常照片中,卻透露出一絲不一樣的詭異 。看!泳池底下的人不僅沒有穿泳衣,也沒有飄浮起來。竟還能夠隨意走動、跑跳、拍照,他們是超人嗎?怎麼能在水中行動自如? 原來藝術家透過一點小創意製造出錯視效果。他將雙層的建築物,一樓與地下室之間的樓地板,改裝成一大片具有厚度的強化玻璃,並在上層地板注入了水。下層空間的牆面漆上水藍色並裝設鐵梯,就創造出了一個如同真實的「虛擬」游泳池。 人們可以透過身處不同的樓層,上下對看並體驗到如夢似真的空間錯覺,是不是相當有趣呢?
由於宋朝的南遷,江南煙雨朦朧的景觀與北方山高水長的壯闊景色大相逕庭,這也影響到南宋時期畫家的表現風格。 著名的畫家夏圭,就善於描繪遼闊平遠的江南氛圍。他以一貫的「邊角」構圖,局部取景式的佈局來呈現南方的山光水色。同時,用大量的留白,來取代自然空間,表現霧氣迷濛的空靈感。 「留白」是畫家將空間預留,不著任何筆墨,僅保留原本紙面底色的創作手法。不僅是文人內心思想的體現,更是提供觀眾無限想像空間的表現方式。這種善於運用虛實的空間魔術,絕對是南宋繪畫的獨門秘技! 而這幅《溪山清遠圖》,被繪製在長度近900公分的長卷上。作者把一條溪流兩岸變化多端的景象,通通濃縮在橫幅畫面中,欣賞者必須捲動畫軸觀賞,就像遊賞溪谷漫步觀景的情景一般,一步一步、不知不覺融入畫中。
咦!鏡面的圓柱藏了什麼秘密?竟然能把地面上不成形的圖案反射出完整的圖像。這到底有什麼魔法?這種文藝復興晚期出現的「圓筒鏡」裝置,將透視法運用到極致,是不是相當神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