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展三少年的作品各有千秋,深具個人特色,他們以自己的繪畫創作,訴說屬於他們的故事及家鄉情感。從日治時期開辦的台展、1938年的省展、1944年的「台陽美術協會」,他們三人一直維繫著相互競爭卻也彼此學習的一種緊密關係。
這件作品完成於1935年,也在同年入選第九屆的「台展」,這段時間正是林玉山第二次前往日本京都畫塾進修時期,因為外地的遊子,懷著想念家鄉之心,有感而發畫下了這件作品。畫面中是他經常出遊的嘉義山仔頂風景,這件作品不論在構圖方式、上色技巧,都有種接近西洋油畫的視覺效果。以站在山頂由上往下看的視角,讓所有的景物都一覽無遺!瞧!有台灣南方常見的水牛、檳榔樹和香蕉樹,農舍門前曬衣服的架子,和左下方的農婦不知在做什麼呢?這些在畫家的筆下都一一真實細膩的描繪出來。
大稻埕長大的郭雪湖,常常到住家旁的淡水河畔去遊玩,對於當時往來於淡水港口與廈門之間的戎客船景象非常熟悉,也常常以此作為創作的主題。這幅《淡江羣舟》創作於1982年,當時的他已經住在國外,就畫了多幅淡水河畔的戎客船,來紓解自己想念故鄉的情感。 郭雪湖以色彩鮮艷的紅、綠、藍色妝點船頭,強調戎客船的特色,戎客船的特色在於船頭兩側的魚眼,象徵能守護船客、船員的安全,航行中不迷失方向的意思。看著遠方「安靜」朦朧的觀音山,搭配前景「動態」起伏的浪花,整個畫面在畫家精心的構圖與情境描繪下,在「動」與「靜」之間充滿生命力的感覺。
這幅畫是日治時期,在台灣教授美術的日籍老師鄉原古統所畫。他不僅為當時的台灣美術教育全心付出,也是催生開辦「台展」的重要推手喔!他於1917年到台灣,先後在台中中學(現在的台中一中)、台灣第三高等女學校(現在的中山女高)與台北第二中學校(現在的成功高中)任教。他常帶著學生出外寫生,並強調每個人的所見和感受都不同,以自由開放的教學態度,引導學生找到自己的繪畫風格。雖然身為日本人,但他對於台灣鄉野、大自然的景緻很有感觸,這件《庭院》是繪製在大型尺寸的屏風上,表現的就是早期台灣農家庭院常見的木瓜樹、火雞與竹籬笆,他以精細墨色線條勾勒,再層層填上色彩,留白之處還灑上金箔妝點,凸顯出屏風的裝飾功能效果,是不是相當華麗?再仔細觀察,樹葉在染繪之後,是不是留下特別的痕跡?你知道這是什麼特別的技法嗎?
畫中的女子是陳進以大姊陳新為模特兒所畫,她側臥在床上,手上拿著看到一半的書,點著檀香,眼睛視線看向遠方,像是看書看到一半,在休息的片刻中,不知道在想著什麼?透過這件作品,可以讓我們窺見當時富家閨女的居家生活情形,不論是她身上穿的橄欖綠旗袍、床上的枕頭、雕工精美的木床等都相當精緻與華麗。仔細觀察,你還發現了哪些物品和你現在生活中不一樣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