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展三少年的作品各有千秋,深具個人特色,他們以自己的繪畫創作,訴說屬於他們的故事及家鄉情感。從日治時期開辦的「台展」、1938年的「府展」、1944年的「台陽美術協會」,以及光復後的「省展」,他們三人一直維繫著相互競爭卻也彼此學習的一種緊密關係。
這是一件屏風作品,整個畫面以兩隻赤牛為主角,一黑一棕前後並行而站,構成畫面的層次感,也形成色彩強烈的對比,再配上地上的紅土,更強調出暖色系的本土熱力,背後點綴了幾株造型簡潔的仙人掌,頗有炎方南國的情調。仔細觀看,林玉山用粗曠簡練的線條勾勒出輪廓,以同樣色調暈染的效果,表現出牛的立體感,可以看得出來作者在運用膠彩的媒材可說是非常熟巧呢!你知道嗎?當時林玉山在創作這件作品時,因為是戰爭時期缺乏顏料的關係,所以在畫土地與牛時,顏色是用磨碎的紅磚頭,以此代替顏料創作,是不是相當特別呢?
你曾經在台灣的農村看過這種景象嗎?在辛勤工作一天後農婦牽著一頭水牛緩緩的走在回家的途中。熱愛寫生又出生於南部的林玉山,對於這樣農村景象是最熟悉不過了,他選擇這樣的一個畫面作為主題,主要是想透過畫作,讓觀眾體會到他對於這塊土地的情感,與歌頌辛勤勞動的農民。畫中的婦女穿著樸實簡單,赤著腳走路,臂肘戴著蘭草編的護套,腰部纏著麻布袋作的圍裙,是當時收割甘蔗的裝扮,老牛背上一綑甘蔗葉,這可是老牛的晚餐喔!整幅作品可以感受到農村生活,牛與人之間相互的依賴關係,既是工作上的好夥伴,也是生活的朋友,你是否也感受到畫面那股真摯平凡的情感?
為了要參加第四屆的台展,林玉山每天都往外跑,去找尋最適合的創作題材,5月間嘉義牛稠埔的荷花池開得茂盛,他為了記錄下這美麗的景象,特地在半夜騎著腳踏車前往,冒著被蚊蟲叮咬一夜的風險,為的就是等待清晨荷花初開的時刻,好捕捉住那最即時的美。透過他細心的觀察,不論是盛開還是含苞的荷花、水池中的白鷺鷥,都表現得自然又生動,為了要表現出嘉義牛稠埔蓮花池塘下赤土的特色,他還用心的使用大量赤金的金粉,與綠荷相映,形成動人的色調,在台展會場博得評審一致的好評。
台灣常見的木棉花開得茂盛,枝頭上停著常見的麻雀,還有兩隻紅嘴黑鵯。林玉山表現出台灣的春天,晴朗藍天、鳥語花香的一幅景象,整體的畫面清新柔和,帶有一股生命力,命名為《寶島長春》,真的是相當貼切呢!雖然是台灣春天常見的景象,但透過林玉山的畫筆,讓人感受到這片土地的美好。你是否也曾經走出戶外,抬頭看看這大自然,相信你也會像林玉山一樣,發現台灣這塊寶島上有很多美麗宜人的風光喔!
熱愛寫生的林玉山,喜歡到處旅行,透過畫筆記錄下他所見的美麗風景與感動。57歲時曾經到蘭嶼旅遊,也因為這此的旅行經驗,他寫生了很多當地達悟族的生活與蘭嶼特殊的地形風光,這幅作品是他近70歲時,回憶起這段美好的旅遊經驗而畫下的。蘭嶼的達悟族是台灣的原住民中,唯一有海洋的文化,這件作品就是捕捉原住民乘著他們建造的拼板舟出海捕魚的模樣,白花花的浪潮,幾隻飛魚躍上水面,是不是相當具有動態的美感呀?
這件作品是林玉山在回憶中畫下一隻小麻雀受困的景象。記得有一年台灣因為豪雨成災,當時的麻雀緊抓著一隻枯木,孤苦無助,彷彿求救聲啾啾的叫著,豪雨水淹的情形已經將整個道路變成汪洋一片,林玉山看到這個情景,馬上把牠救起帶回家中。他並在畫中提到,小麻雀即使在家中還是一直不斷顫抖,他餵上一些白米,細心照料一整晚,隔天等小麻雀恢復元氣,天氣也好轉之時,打開窗戶放他重回大自然。我們可以先欣賞畫作的意境之後,再讀上方的詩文字句後,你就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到林玉山對於小麻雀的呵護與關愛。這件作品,是不是可以讓我們更深刻感受到畫家對大自然萬物悲憫的情懷?
你聽過「虎姑婆」的故事嗎?這是個中國流傳已久的民間故事,林玉山也是從小聽這個故事到大呢!在畫了好多維妙維肖的老虎形象後,他開始思考,除了要畫真的老虎外,也可以從傳統中畫出幻想中的老虎,於是他想起了虎姑婆的故事。他曾經表示過:「誰不知道虎姑婆?我從小就常常想到虎姑婆,想著虎姑婆到底長得是什麼樣子?這樣一拖快八十年,總算把她畫出來了!」從這幅作品可以得知,他心中的虎姑婆是一位穿著黑袍白褲的老阿嬤,駝著身體,提著籃子,好像正趕著去廟裡拜拜。有趣的是,他還在畫幅的上方題了一首詩,表示他的一些看法。
1927年入選了第一屆的台展後,郭雪湖就開始想著要以更精采的作品繼續朝著第二屆台展邁進,他每天都走出戶外找尋寫生的靈感,這幅《圓山附近》正是一幅田園寫實之作,整幅畫以綠色為主調,為了表現出大自然的優美景緻與豐富層次,光是綠色他就用了好幾十種呢!仔細觀察,還可以在畫中的菜圃、山林小徑旁看到當時的台灣農作物,像是竹子、甘蔗、玉米等;右邊的小路經過鐵橋可通往圓山神社,也就是現在圓山大飯店的位置,左邊的明治橋現在也改建成中山橋。不知道現在台北的圓山附近,還有沒有這樣的景象呢?
你有沒有曾在電視上看過,每到過年時節,迪化街就湧入大量辦年貨的人潮呢?這幅《南街殷賑》的場景,就是台北大稻埕的迪化街喔!不同的是郭雪湖描繪的是中元普渡時,在市集上繁華熱鬧的景象。細膩的畫風搭配以大紅、綠、赭色的傳統色調,有強烈的鄉土民俗風味,整條街上五花八門的店家招牌旗幟,搭配著滿街擁擠的人潮,實在喧鬧無比呀!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畫家的小祕密?郭雪湖為了使畫面更具可看性,將原本只有兩層樓的建築物多增蓋了一層呢!仔細觀察這幅作品,找找看,這條街上有多少間商店呢?販賣著多少種商品啊?
這是郭雪湖去霧峰林家花園遊玩時所畫下的花園一隅,他曾經說過,這美麗有特色的建築,值得用畫筆記錄下來,就是為了能讓更多人欣賞到。而善於運用色彩的他,為了表現古牆磚頭的老舊斑駁和老樹幹樹皮的層次感,他先塗上一層底色,再乾擦上較深色的同色系,藉此表現出斑剝的效果;而在造型的表現上,也轉向以幾何、大塊面的方式去簡化物體,開始進入他繪畫的轉變期。
郭雪湖的花卉系列作品中,他透過描繪花卉,來實踐對於色彩的實驗與研究。他非常重視不論是色彩簡單的花,或是華麗鮮艷的花,都要與搭配的花瓶之間產生一種互補關係。所以,他總是會精心描繪花瓶,為的是要能顯現出花朵的美感;也會安排瓶花放置在什麼顏色的背景下,成功營造出帶給觀眾的視覺感受。 有著「百年好合」象徵之意的百合花,插在青花瓷瓶中,在白、綠、青等冷色系中,配上赭色帶金的背景,將綻放的百合花襯托得格外金碧輝煌。
這幅《早春》描繪的是台北市的中崙(現在的八德路一帶),如今高樓林立的城市景觀,其實在70年前竟是如此幽靜的農村景象。這幅作品可說是郭雪湖描繪台灣早期農村景色的代表作,他以一種自創的描繪筆法來處理畫面的景物,他先以淡墨勾勒農舍、水塘、農田、花草樹木的輪廓,然後再平塗上鮮麗的色彩,讓畫面帶有一種平面圖案的趣味,展現他求新求變的創作特色喔!仔細做個比較,這件作品與《圓山附近》,經過比較後是不是更加簡化和平面化呢?
陳進,台展三少年中唯一的一位女性畫家。1907年出生於新竹香山,陳家是當地頗具聲望的書香世家,濃厚的書香氣息孕育出她身為名門仕女、大家閨秀的優雅氣質,建立她日後在畫壇上獨樹一格的「閨秀風格」。 陳進的藝術天分在就讀台北第三女高時,讓其班上的日籍美術老師鄉原古統印象深刻。18歲時前往日本留學成為台灣第一位前往日本留學的女畫家。她在東京女子美學校學習了寫生技巧與描繪裝飾圖樣的細膩筆法;畢業之後,更在日本美人畫家-鏑木清方門下學習,影響了日後在人物畫的表現。 陳進一生的繪畫主要以膠彩畫為主要的創作媒材,創作題材多來自於自身生活人事物的觀察。除了早期以身為女性的角度觀察時代下的女性變化:包括自己熟悉的名門仕女生活、台灣原住民的女性形象、日治時期到台灣光復後的女性改變;再進入家庭為人妻人母後,更是以畫筆記錄她踏上人生另一階段的全新生活。對於人的細膩觀察與描繪,讓觀眾能透過她的作品感受到她內心的情感與感動。
點擊線上觀看影片
這幅《合奏》可說是奠定陳進在畫壇上「閨秀風格」的代表之作。畫中的兩位端莊典雅的女子,是陳進以她的大姊陳新作為模特兒所繪,不論是穿著、氣質都是當時台灣典型的名門仕女、大家閨秀,也是她在日本受到古典美人畫訓練的極致表現。女子十分優雅的彈奏著樂器,你知道這是什麼樂器嗎?再細看兩人身上的裝飾品與那張黑色的鏍鈿長椅,在畫家的細心雕琢下,顯示出畫中主角的品味與地位,以及清新脫俗的美感。整幅作品以灰黑色調為主,在古典的氛圍中,還利用頭髮的造型、鞋子的顏色,妝點出些許的時髦感,細細品味,真是精采之作。
自從「台展」的舉辦開啟了重視台灣地方色彩的風氣後,許多藝術家除了喜歡到處寫生畫風景,人民生活的風俗民情,也是一個大家熱衷的主題之一。「杵歌」是由原名為「舂石音」的南投邵族傳統儀式演變而來的,這是個藉由手持的「木杵」敲擊地上的木頭發出具節奏的聲響,搭配著歌唱來慶賀,到了日治時代,被稱為「杵歌」。重視寫生的陳進,如實描繪出當時原住民的這項活動,對照看看現在留存的老照片,不論是人物的穿著和動作,都畫得如此精細與講究呢!有機會到南投去玩,記得聽聽看「杵歌」的美妙喔!
擅於描繪女性形象的陳進,在面對戰後的台灣生活,特別關注時代女性的不同樣貌。台灣光復後,日本人的退出,不同族群的加入,婦女們脫下和服,穿上時髦的旗袍;畫中的五位上海女子,不論在衣著花色、手中新穎的皮包樣式與各式不同的髮型,都可以看出陳進描寫新流行風尚的巧思喔!踩著高跟涼鞋的雙腳,正跨步向前的動作,隨著站在最前方女士往左傾的視線,讓整幅作品充滿相互呼應的動感。
40歲的陳進走進家庭,婚後的她除了稱職當個為人妻為人母的身分外,依舊未放棄她最熱愛的繪畫。畫中的小男孩是陳進當時四歲的兒子,透過她敏銳細膩的觀察力與筆法,畫下兒子童真的一面。男孩坐在地上,旁邊散落著玩具、積木和各種童書,正盯著一台學習數數字的小卡車,一副認真思考的模樣,彷彿在自己的小世界當中。由此可見,當上媽媽的陳進不僅透過繪畫記錄下孩子的生活,也表現出自己身為母親的情感流露。 整幅畫作的構圖雖簡單,利用各種顏色來妝點玩具而顯得活潑,看看當時的玩具跟現在的有什麼差別嗎?
陳進在踏入六十歲後,她的人生與繪畫又進入了另一個新的階段。1960年代,因為身體健康欠佳,在佛教的世界得到了寄託與安定心靈的力量,而成為虔誠的佛教徒,因此開始以佛像與佛教故事作為創作的題材。從1965年開始繪製一系列的《釋迦行誼圖》,陳進以她畫生活周遭所見的手法去處理宗教題材,像這幅《釋尊幼年時》就像是一對平凡母子之間所自然流露的親情,是那樣的平凡卻偉大,尤其在為人母後的陳進,表現這樣的主題時,更顯得得心應手。有沒有發現到家具上刻飾的細節,一筆一畫都精雕細琢?桌上一盆盛開的蘭花,讓整幅作品更彰顯出宗教、慈母的光輝與神聖。
親情的題材,在陳進結婚成家後就時常出現,不論是畫自己的小孩還是取材宗教故事中的母子,一直到晚年,陳進還是常常將她的家庭生活記錄下來。這幅畫中的主角,是她的媳婦與可愛的小孫子,當母親凝視著孩子,充滿著疼愛之情的那一瞬間,讓人有溫馨的感覺;雖然主角是人物,但後面的背景家具擺飾也是描繪得十分生動,表現出傳統古董家具的典雅,讓整件作品呈現出一貫細膩的筆法與滿溢的情感。
陳進除了繪製她最擅長的人物畫之外,她也畫了寫生的風景畫。這幅畫作描繪的是高雄的觀光景點蓮池潭畔,矗立的兩座中國宮殿式的春秋閣。畫中彎曲橋梁的線條與兩座高聳直立的樓閣,呈現一種空間感,與水中的倒影,充滿一種時光變化的氣氛,雖然是風景畫的呈現,但其細膩的技法,讓人感受到整幅作品的精緻與寧靜。看著樓台的影子、天空的色彩、橋上的遊客,猜猜看,這幅景象是描繪早晨還是黃昏的景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