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口》的作者李石樵是台灣現代重要畫家,1933年他以《林本源庭園》入選日本國內官方舉行的美術展覽活動「帝展」,直至1941年,累積七次入選帝展與文展的成績並獲得「免審查」的展出資格,是台籍畫家的先鋒。 這件作品創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時的台灣政權在二戰後從日本手中轉移到民國政府,歷經戰爭無情的摧殘,社會的經濟條件上十分窘迫,然而我們卻從畫中看到在一個擁擠的傳統市場入口,一位身穿花色旗袍、西洋風格的白襪皮鞋、帶著新潮的墨鏡,手抱著大皮包的時髦女子怡然自得的走在街上,而周遭的人群則是衣著平凡的婦女或衣衫襤褸的小販,畫家刻意地藉由光線與構圖安排強調出女子與周遭環境的格格不入。 李石樵認同台灣藝文界當時流行的「民眾美術」,他認為美術與文化應該屬於民眾,而必須放棄僅止於形式上好看的作品,在繪畫主題以及想要傳達的意識中表達出一定的想法。這件作品深刻地表現出社會中的族群差異與貧富階級差距的不平等,題材更反映出社會現實冷酷的一面。
汪汝同生於北平,十二歲時與家人來到臺灣,並就讀臺北師範藝術科,也就是今天的台北教育大學畢業,他的同學不乏之後赫赫有名的藝術家,而他本身也在年輕時即嶄露非凡的才華,不僅同窗好友稱呼他為「天才型的畫家」,畫家劉國松與劉其偉都曾因欣賞他的才氣和畫作而大力讚揚他,然而他的人生卻在短短的29年劃下句點,令人惋惜。 汪汝同將水墨畫的構圖表現方法帶入西洋繪畫中,且筆法成熟,是一位很有自己繪畫風格的人。他也善於運用簡潔的色調,來營造形簡意深、層次豐富又剔透明淨的視覺美感,被認為具有馬白水和曾景文的風格。汪汝同在世時,常在刊物上發表水彩畫作,然而由於早逝,遺留的作品相當稀少而珍貴,大多以水彩為主,以及一些水墨臨摹和速寫。 這件《市場》就是汪汝同的水彩作品,利用了水墨畫的構圖方式與表現技法,留下了大面積的空白來表現出市場攤販的帆布棚,顛覆了我們對水彩營造豐富色彩的想像,反而讓我們將目光更集中在熱鬧的市場場景以及亮麗鮮活的人物配色上,大膽而看似衝突的表現,卻更加彰顯出畫面的力量,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板橋市場》的作者席德進為1970年代台灣美術鄉土運動中的靈魂人物。他出生於中國,曾接受過中國近現代畫家林風眠的教導,於國民政府遷台後首度短暫來台,隨後赴歐美發展,卻又選擇在1966年回到台灣,並創作了很多與民間題材有關、膾炙人口的作品。 這件作品是席德進再次回到台灣定居後兩年完成的作品,正處於他從歐洲遊歷回來後的風格轉變時期,畫面描繪的是畫家熟悉的日常場景,在這件作品當中,採用了明度與彩度相當高的黃色、綠色、淡藍色,以些許的紅色與淡紫色等稍微裝飾,構成這幅作品主要的顏色基調,融會了東西方藝術繪畫的特色。畫家運用較粗的黑色線條勾勒出房子的結構,在前景的描繪上,粗略而不失細膩地勾勒出熙來攘往的街道、攤販與人群,在天空與地面的部分,卻又保留大量的空白,讓我們的目光能夠聚在街道市集當中,清晰捕捉到市場上的建築物、攤販與賣菜的竹簍、屋棚下的長板凳上正在用餐的人,以及左後方的人群等等。 在這個時期當中,席德進表現出來的繪畫效果仍是較為忠實地再現場景,與他後期更為重視神似而不求形似的作品風格有著明顯的區隔。
你知道嗎,現在已知最早的對於一地風土人情的描繪可不是出現在紙上,而是出現在磚頭上。這些具有風俗畫雛形的作品,來自中國各地出土的漢代畫像磚,畫像磚是指漢代帶有圖像或紋樣的磚塊,雖由雕刻的形式出現,但大部分作品在構圖造型以及線條運用上類似於平面繪畫,並不具備立體感。如今雖然不能確切知道這些磚頭由誰所刻畫,卻能從中一窺涉及歌舞宴樂、狩獵、農家耕作等一系列從貴族到老百姓真實生活的場景。 漢朝距離今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畫像磚在漢朝十分盛行,也是漢朝出土存量最為豐富、資料保存相對完整的文物。畫像磚通常被用作地下墓葬的裝飾繪畫或是地上祭祀石祠的裝飾,因此有強烈的裝飾性,紋飾造型種類也相當豐富,這件描述「市肆」的畫像磚上方刻有「北市門」和「南市門」,畫面上共有五間商鋪,人物二十餘人。有沽酒的、賣布的、割肉的、買糧食的;有的正在交易,有的正在討價還價,場面十分熱鬧。透過畫像磚,除了可以欣賞到漢代質樸的工藝美術之外,還能見到當時人們生活的樣貌。
中國的飲茶文化有千年的歷史,並衍生出「鬥茶市」這種非常有趣的市井文化,「鬥茶市」指烹茶的比賽,在兩宋時代非常盛行,不只是民間,也盛行在文人與貴族生活。南宋時期畫院的宮廷畫師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是他最為知名描繪飲茶文化的畫作,反映了當時茶市活動的寫照,在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的人物,有男女老幼等等,人物表情豐富,仔細看,他們在圍觀什麼?原來畫面中有四個茶販,有人正在注水點茶,有人正提起茶壺,有人正舉杯品茶,右邊還有一位挑茶擔者。這件作品描繪細緻、人物生動、出場人物清一色質樸的民間衣著打扮,把宋代街頭民間茗園「賭市」的情景淋漓盡致地描繪在世人面前。 《茗園賭市圖》的這個「賭」字,可不是賭博的意思喔!而是茶販對自己的茶品推銷和展現,不但是一種趣味的交流,也是在告訴大家說「快來看啊~我賣的才是好茶」,《茗園賭市圖》可以說是把中國飲茶文化中最積極和最富有生命力一面給展現出來了。
《畫龢豐協象冊》一共有十二幅,都是描寫農家過年時節送臘迎春的情景,有孩童玩太平鼓的歡樂情景,親朋好友互贈禮物以敦親睦鄰等等,圖像造型與傳達的涵義簡單日常,帶有質樸與趣味性,清代皇室每年年節都會繪製這類型的作品,以寓意新春吉祥喜慶國泰民安。作者黃鉞為清朝嘉慶皇帝時頗受重用的大臣,他除了是位畫家,也是位教育家,此冊在嘉慶皇帝在位時期的新春所作,描繪新年送臘迎春的各式年節習俗,每頁開頭都有嘉慶皇帝的題詩,畫面雖然簡單,卻極富趣味性。 〈葦棚賣畫〉為《畫龢豐協象冊》的其中一幅作品,為了慶祝過年,一般人會在家中經過一番清掃後,買些布置物,例如花、春聯、年畫、窗花……等等,將家裡佈置得煥然一新。〈葦棚賣畫〉描繪的就是因應年節供大家置辦採買年節布置物的畫棚,圖中畫棚裡掛滿了各式的應景繪畫,有嬰戲圖、福祿壽、牡丹、歲朝圖等等,除此之外,我們可以看見棚子上方高掛著被視為「桃符」的門神,還可見到畫舖老闆為顧客展示著喻意春象的花鳥畫作。兩個顧客在攤子前仔細選購,還有位小孩好奇地拉著祖父來湊熱鬧,整幅圖畫瀰漫著吉祥慶祝的寓意與年節熱鬧的氛圍呢!
《長崎貿易圖冊》是一套八幅的圖冊,描繪了中國商船行駛到日本長崎貿易港口後,在當地唐人街屋進行商業活動,長崎是日本唯一對外貿易的商港,當時在這裡有專給外國人使用的「出島會館」專門提供給來自歐洲與中國的商人作為貿易的據點。畫作內容描繪了繁忙的商貿活動,往來的商人貨品穿梭其間。 直接點名以「貿易」為題材的在中國傳統繪畫史上十分少見,除了具有藝術史上的價值外,我們更可以透過這套圖冊,看見清代開放海禁後與日本來往貿易交流情況。其中這幅〈開漆器店〉選自這套圖冊中的第五幅作品,描述了當來自中國的商人賣掉運來的絲綢織品,再以所得的錢財購買日本的洋漆與銅器等等物品的交易行為。當時,來自日本的洋漆與銅器等物品受到中國朝廷的大力讚揚,甚至成為清朝宮廷匠師所仿製的對象。 這套圖冊運用界畫的手法,精準地繪製出建築物筆直的形狀,界畫的概念,有點類似於我們今日運用尺來幫助描繪直線一樣。除此之外,作畫者用奇特的俯視視角,加上近乎平行斜線的方式交代了具有深度的空間,雖然這麼特殊的視角會讓觀賞者失去親歷其中的感受,卻層次分明,讓我們能一目了然身處其中的人物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