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展覽

展品欣賞
自然觀察看見蘊藏之美:說明掛軸
 

人類是天生的自然觀察者,在尚未有文字出現前的舊石器時代,原始先民藉由敏銳的觀察,在洞穴壁上以石頭、木炭等工具描繪出自然動物的各種形象來紀錄狩獵過程或進行祈求儀式,雖還無法完整拼湊出當時代的完整樣貌與故事,卻也因有這樣的紀錄資料而讓後人能窺見當時的生活,甚至被視為是最早的藝術起源。有了文字後,漸漸地人們在觀察自然界中的物件、發生的現象、行為、事件等,除了如實畫出,更能以詳盡的文字筆記進行深入的描述。

賴亦德:婆娑極光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文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特展作品

請您仔細看看這三幅攝影作品,可以見到滿地的白雪、空曠的原野上布滿滿地的白雪,松葉林下點綴了幾棟小木屋,幾道絢麗斑斕的綠色、藍色、有的更帶著些微的紅色在漆黑中更顯得突兀,這些瀰漫在空中的色彩是什麼?這些色彩就是極光!那麼極光是怎麼形成的呢?

影片連結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秦義雯 、張智翔:深紋
輸出尺寸:W100*H80cm ,材質:相紙輸出壓襯製框,圖文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特展作品 

這幅作品是腦紋珊瑚的相片,為什麼稱作腦紋珊瑚呢?其實我們看照片中可以見這珊瑚表面具有許多不規則狀的凹凸隆起,就像人的大腦皺褶,所以稱之為腦紋珊瑚。珊瑚是對珊瑚蟲群體及其骨骼的通稱。圖片中可以看到珊瑚蟲的觸手一排排整齊地排列在兩側,口長在底部,多數的珊瑚不會移動,不少人就以為珊瑚是植物。海底的珊瑚天生麗質,不管照多久的紫外線都不會受傷,反而更加綻放出動人的螢光。腦紋珊瑚利用體內螢光蛋白質來吸收高能量的光,再以低能量的藍色螢光釋放出來,另外近年也發現珊瑚發光的光線強弱與海域環境息息相關,亮度越高的珊瑚身體狀況與海域越佳,反之則代表身體狀況及海域環境惡劣。

影片連結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陳裕隆:竹林裏的精靈(螢光蕈)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文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特展作品

自然界中能發光的生物並不是太多,除了最容易觀察到的螢火蟲,其他多多少少都帶了些神秘的色彩。這三幅相片拍攝的是台灣難得一見的螢光蕈,也稱為「發光小菇」,是台灣少見的夜間發光的真菌之一。北美洲居民稱呼這些發光蕈菇為「狐火」或「鬼火」,日本稱為「夜光茸」,在台灣則有「夜精靈」之稱。螢光蕈生長於炎熱且陰濕之地的倒木或腐竹上,在多雨季節的夜晚,菌傘只有一片指甲這麼大,非常迷你,不容易被發現,螢光蕈的淡淡綠色光芒,有如綠色小燈。螢光蕈極為挑剔生長環境。像是污染及人為干擾多的地方很難見到它們的蹤跡,所以也被當成環境優劣的指標生物。螢光蕈「出菇」後約可存活三天,螢光蕈的發光具有週期性,隨著時間遞減,最後只剩蕈傘會發光。而且白天將螢光蕈移入暗室並不會發光,只有到了夜晚時螢光蕈才會發光,但是為什麼螢光蕈要在夜間發光呢?目前對於螢光蕈的發光機制還在研究當中,所以沒有明確結論!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Aaron Burden:雪花結晶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像來源:Unsplash

這四幅照片是使用微距攝影所拍下的雪花結晶!藉由微距的攝影技術我們可以放大檢視每一朵雪花裡都暗藏著驚人的美麗,相片中的雪花其形狀紋理,都有所不同,共通的都是有著六角形的相似結構,但你知道為何雪花會呈現出完美對稱的六角形結構嗎?雪花是水的結晶作用所形成,大氣中的水分子冷卻到冰點以下,就會開始凝結形成冰晶,冰晶是屬於六方晶系,因此雪花的雛形都會是六角形狀,但在空中所經過的路徑與局部環境的變化,讓雪花掉落至我們眼前時形成了各式不同的形狀。而且更奇特的是在微距攝影下,沒有兩片雪花是一模一樣的,脈狀鮮明,精剔透明的雪花結晶就像透明的精靈,沒想過這些分開看的結晶也能如此令人驚嘆。位於亞熱帶的台灣或許沒有多少機會可以近距離觀察雪花,藉由攝影作品的方式讓我們好好領會大自然的奧妙無窮。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李鍾旻:手工雕葉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文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特展作品

這三幅作品的名稱叫做手工雕葉,為什麼叫做手工雕葉呢?原來這是指「長角長頸金花蟲」幼蟲的手工傑作。長角長頸金花蟲其幼蟲有群聚的習性,它們啃咬葉片時,往往將葉肉吃掉而留下較硬的葉脈。照片中這株台灣土茯苓的葉子,被一群幼蟲咬過後,吃掉葉肉而留下的葉脈,就變成了這副模樣。 葉子中的維束管部分用來負責植物的運輸水分、營養,而維束管其中又包含韌皮部與木質部,植物會從泥土中吸收水分和礦物鹽,是通過木質部將這些養分由根部向上運送至植物其他的部分;而韌皮部是負責將植物行光合作用的產物-葡萄糖運送至植物的其他部位,藉由「長角長頸金花蟲」的這三張手工雕葉照片,讓我們可以更清楚觀察到植物的葉脈呈現。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楊維晟:黴型。菌落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文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特展作品

這件「黴型。菌落」是作者某天在整理冰箱時,發現洛神花果醬長出了白色黴菌,這一個個圓盤狀的菌絲,像是棉絮也像是白絨絨的蒲公英,透過微距攝影的鏡頭,攝影者呈現出白色菌絲與孢子用生命的創作。現在請您想想看這些黴菌是如何跑到冰箱中的洛神花果醬裡呢? 其實,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中都充滿各種黴菌、孢子,它們細小到只能用顯微鏡才能看到,隨風飄盪,如果遇到環境中的溫度、濕度、營養等各方面條件都具備時就開始滋長。部分的黴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會產生毒素,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環境整潔;但並不是所有的黴菌都是敵人,人類也運用黴菌來生產食品,例如藍紋起司就是以牛奶、羊奶發酵後再加入青黴菌所製成的;料理常出現的醬油、豆瓣、味噌等調味料也都需要米麴菌來進行發酵;甚至許多殺菌的醫藥用品也都是由黴菌製造出來的呢!但照片中長滿了白色黴菌的洛神花果醬,可以確定是不能食用了。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梁珆碩 、林怡均:魔力捕夢網-串鼻龍果序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文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特展作品

這件作品是「魔力捕夢網-串鼻龍果序」,捕夢網是北美原住民族文化中的一種手工藝品,使用柳樹來做框,中間編織著像蜘蛛網一樣的造型或是不規則鬆散的網型,可能搭配羽毛、串珠等裝飾。捕夢網有祈求平安並帶來好運之意義。捕夢網的造型就如同這張作品中「串鼻龍果序」一樣,所以作者就給了作品「魔力捕夢網」的標題吧!而作品中的植物是串鼻龍的果序,串鼻龍的名字是有典故的,早期台灣農民常利用串鼻龍木質化的莖蔓,穿過牛鼻孔織成環狀,製成牛鼻環以便駕馭牛隻。只是隨著時代變遷,牛鼻環已由銅環取代,而耕耘機也逐漸取代了牛隻。串鼻龍的功用,也逐漸被遺忘了!串鼻龍生長廣泛,從海岸地區到山麓,都可以看見它們,全株被覆粗毛,以長葉攀爬其他植物或隨著周邊環境而向上生長,在其他林木的樹冠及枝條上常見到它們的蹤跡,相片中串鼻龍的果實,果實頂端長有長長且柔軟的毛,聚生成一朵朵像煙火般的果序,這些黃褐色的長毛其實是果實成熟後,透過風力飛行傳播,這幅作品攝影者藉由黑色的背景更襯托出串鼻龍果序的多樣面貌!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李惠永:印度大田鱉的護卵與孵化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文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特展作品

最左邊這張我們可以見到印度大田鱉攀爬在枝頭上,保護著卵塊,你猜猜看這是雄蟲還是雌蟲呢?印度大田鱉也是少數有護卵行為的昆蟲,在每年春季來臨時,雄蟲會在棲息的水域找尋高於水面的樹枝或水生植物,停在靠近水面處以特定頻率上下搖晃身體,製造水面波動來吸引雌蟲靠近,若雌蟲靠近配對成功順利交配,雌蟲就會在雄蟲選擇的樹枝高於水面處產下卵粒,產卵時雄蟲就在一旁戒護,而雌蟲產完卵後便自行離去,留下雄蟲守護蟲卵,雄蟲會抱住蟲卵細心呵護,不時潛到水下沾濕身體,為卵塊補充水分,用心照顧直到孵化為止。作品中的中間與右邊兩張,是大田鱉卵塊約一週所孵化出的若蟲,若蟲經過5個齡期約50-60天可蛻皮羽化為成蟲。秋冬季時,大田鱉可能會離開原棲息的水域環境,另外找尋其他地方渡冬。印度大田鱉消失近30年,對許多生物觀察家而言,大田鱉是只存在圖鑑上的夢幻水生昆蟲,體型可達7-9公分,屬於食物鏈上層物種,最愛吃泥鰍、青蛙,甚至還有捕食烏龜、蛇的紀錄,它們對環境非常敏感,但在農藥、水泥入侵水田和埤塘後,近30年來幾乎已經看不見它們的蹤跡,近年在施行自然農法的偏遠田地中才又被發現印度大田鱉的神秘身影!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林志鴻:放大後的驚喜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文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特展作品

在藉由微距攝影的幫助下,我們放大了周邊的視野,這幅作品中像顆糖果的粉紅色圓球體是鸞褐弄蝶的卵,直徑大概0.2至0.3公分,在這麼小的卵旁竟然停了一隻不到0.1公分大的寄生蜂,迷你得令人驚訝!請你仔細看看這隻寄生蜂,它正在做什麼?我們正在目睹自然界最微小也是最高明的殺手寄生蜂的寄生行為,這隻寄生蜂正在把卵產入鸞褐弄蝶的卵裡,讓出生的幼蟲以寄生卵中的營養物質為食。寄生蜂在分類上,是膜翅目的昆蟲,跟蜜蜂、虎頭蜂是有親屬關係的,不同的是沒有像蜜蜂具有集體的社會行為,寄生蜂習慣單打獨鬥,同時也具有高超的搜尋技巧,為的就是要將躲藏在大自然中的宿主給找出來!寄生蜂的寄宿產卵行為聽起來有些恐怖,但是其實寄生蜂的許多種類都屬於益蟲,尤其在農業防制害蟲方面上更是功不可沒,例如有某些寄生蜂是專門除去椿象、蝗蟲等害蟲。在環境好的田野間確實住著無數的寄生蜂,但若要在野外發現牠們機率是微乎其微,原因就在於牠們絕大多數就像作品一樣,小到讓人忘了他的存在,一不注意就會被當成灰塵或是沙子而忽略了。另外絕大多數的寄生蜂對環境相當敏感,也是一種環境生態指標性昆蟲。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Diana Powell, Annie Cactus ,Anna Benczur:一花一世界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文來源:Pinterest, Wikimedia

這件作品分別由四種不同的物品組成,分別是松果、螺旋蘆薈、向日葵、鸚鵡螺剖面,這四件不同的物件有一個共通點,你看的出來嗎?這些共同點是含著上帝的「神奇密碼」喔!我們首先來看看左下角的松果照片,請注意果核中心是否發散出兩組螺旋線條?分別是順時針一組、逆時針一組,分別數一下順逆時針的鱗片共有幾條?數出來了嗎,是逆時針8條、順時針13條;難度更高的來了,請數一下向日葵花,答案是逆時針34條、順時針55條,松果與向日葵的螺旋數為8、13、34、55,這四組數字有什麼關係?這看似毫無關聯的四組數字,其實是費氏數列中相鄰兩項的數值,什麼是「費氏數列」呢?費氏列由0和1開始,之後的費氏數列就是由之前的兩數相加而得出。剛剛我們提到松果與向日葵的螺旋數,依數字大小排列後,是8、13、34、55四個數字,把第一個數字8加上第二個數字13,得到21的數字,我們把新得的21排在第三個數字的位子,接下來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將第三個21數字加上第四個數字34,得到的就是第5個的數字55,依此類推下去就形成了費氏數列。「費氏數列」是一組規則得令人感到神奇的數列。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陳柏亨:絢麗小宇宙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文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特展作品

這件作品是三張從不同遠近距離拍攝在光碟片上的水珠,在過去電腦資料存取時經常使用光碟片來記錄資料,現在已被USB隨身碟所逐漸取代了,但請您仔細看看這相片,光碟上的水珠都有著美麗的彩虹光線呢!彩虹不是在雨天後才可以看的到嗎?為何在小小光碟片上也可以呈現彩虹?你知道這「光碟彩虹」是如何形成的嗎?這裡我們從光碟片構成的原理以及光的繞射來解釋「光碟彩虹」是怎麼形成的。光碟片讀取是因為片盤上有我們肉眼無法看到的許多坑洞所組成軌道,藉由這些坑洞軌道以及光的反射交互作用下產生的資訊訊號,而我們在光碟片上看到的彩虹則是因為一般日光混合了各種顏色的光,而由於光碟片上的坑洞軌距如同光柵,會讓日色光中的各種不同顏色的光分散開來,這種被稱為分光現象的狀況,就會形成我們所見到的「光碟彩虹」。這樣的光碟彩虹也會因為不同的角度而有不同的形狀喔,請您也可以拿起隨手的光碟片使用手電筒照射看看吧!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王釩:冰解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文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特展作品

冰在水中溶解這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溶解時是什麼模樣呢?本作品將有色冰塊放入水中,記錄溶解之瞬間。融化的冰塊因冷熱對流作用快速的向四周擴散,模樣就像艷麗的火焰,冰冷與熱炙竟然那麼相似,存在我們生活周遭的各種不同奇妙物理現象,只要細細觀察,人人都能夠發現其中奧秘。

影片連結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梁琰、陶先剛、黃微:美麗化學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文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特展作品

提到化學一詞您想到什麼?難聞、有毒、污染是您心中第一個所想到的詞嗎?那麼您會想到美麗這一詞嗎?化學會美麗嗎? 我們看這件作品是由三件攝影圖片所組成,這三件作品是由一系列的縮時影片中所擷取下的化學反應的圖片,由不同化學物質在溶液中的所產生不同變化,上圖是氯化鈷在矽酸鈉溶液中的生長,左下圖硝酸銀溶液滴入氯化鈉溶液中產生白色的氯化銀沉澱現象,右下圖是紫色的夏槿花朵在氫氧化鈉溶液中變成黃色。一般來說,這些變化是長時間下緩慢的變化,現在藉由縮時攝影的助力,讓我們得以一窺化學物質的變化下所產生的色彩變化,這是一種全新的視覺感受,現在,您覺得化學也可以美麗吧!

影片連結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恩斯特‧海克爾(Ernst Haeckel) :梳海鞘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文來源:Alamy

猜猜這圖片中的是什麼海底生物呢? 這是德國著名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所繪製的「自然界的藝術形態」插畫集,其中收錄了一百幅圖版,既有對原始微生物的刻畫,也有對高等動植物的描繪,其所描繪的自然生物形式異常精準。海克爾還分別對每幅圖版所展現的生物作了深入細緻的講述,以使讀者能更好地領略生物形態的美妙之處,本書插畫兼具生物形態美及幾何構圖的美感,賞心悅目,令人愛不釋手。而這幅作品所描繪的是由不同種類的海鞘集合而成的作品,有的海鞘如毬果狀、有的長滿美麗的花紋、有的是由上往下的俯視圖、有的則是側面描繪,更可以看到作品中間描繪了一個海鞘的剖面圖,我們可以看恩斯特.海克爾十分用心的且鉅細靡遺地忠實描繪出海鞘的生物特徵,更注意到每一個海鞘都具有放射狀的結構之美,而在恩斯特.海克爾的巧妙安排下,把每一個海鞘也做了相對應的對稱,使得整幅作品呈現了對稱均衡的美感呢!除此之外,恩斯特.海克爾的作品除了具有藝術的觀賞價值外,更具有科學研究的價值喔!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恩斯特.海克爾(Ernst Haeckel) :苔地衣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文來源:Alamy

這幅作品是德國著名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所繪製的「自然界的藝術形態」插畫集其中的一幅,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幅作品十分的不尋常,使用了黑灰白色調繪製,類似於我們常見到的素描,或許恩斯特.海克爾是希望屏除了色彩讓地衣的型態更能被仔細呈現,我們看到這幅作品具有對稱、放射的安排,您可以找出來嗎?。

影片連結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達文西密碼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文來源:Alamy、Bridgeman

這幅作品是由三件文藝復興的巨匠李奧納多.達文西的手稿所組成,達文西是世上公認最偉大的全方位天才,達文西身兼具了雕刻家、建築師、音樂家、畫家、解剖學家、地質學家、製圖師、植物學家、數學家、工程師、發明家等多種身分。由於達文西著迷於飛行現象,所以做了許多鳥類詳細的觀察與研究,這些研究都被達文西記錄到手稿之中。我們可以在圖像中看見達文西依據大量的鳥類觀察、研究後,所發明的滑翔翼草稿,草稿中可見到類似鳥類翅膀的結構,這結構不僅僅是外觀相似鳥類翅膀,甚至在結構與力學上也類似於鳥類,從這裡可以看到達文西的觀察與研究十分的嚴謹。另外,達文西在手稿中除了有飛行器甚至還有出現過直升機、潛艇、戰車等發明。另外請您看看這些手稿上的文字,雖然文字是使用拉丁文書寫,但您有沒有發現這些文字其實是左右相反,這不是在印製的時候印相反了喔,其實達文西是一位左撇子,達文西的這些手稿都是以鏡像書寫所寫成的,所謂的鏡像書寫是採反向書寫,使得每個字母都左右翻轉,必須透過鏡子才能閱讀。儘管大多數人認為達文西是為了保守秘密,但比較合理的看法則是鏡像反寫才合乎左撇子書寫的天性。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