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展覽

展品欣賞
捕捉自然的奧祕

然而當我們要進行自然觀察與紀錄時,有很多我們想觀察的對象和現象,可能會需要使用一些工具作為輔助,譬如觀測遠方的目標我們會用到望遠鏡;要看極微小且肉眼無法觀察的目標,我們就會使用放大鏡,甚至是精密的顯微鏡。不論是科學的發現,還是平常的觀察,人類往往透過這些工具來獲取意想不到的結果,甚至可以看到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美感元素。 顯微鏡下的世界 被稱為「顯微鏡之父」的17世紀荷蘭微生物學家雷文霍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在自製的顯微鏡下發現了許多自然界中肉眼所看不見的微生物:如細菌、植物種子、單細胞生物、血球等,並詳實描繪鏡片下所觀察到的生物結構,留下的素描手稿,也因此拓展了人類的眼界。透過微觀的視角,不僅突破了科學研究的探索,更能一窺生物各種構造的獨特美感。 高速凝結的瞬間 在觀察高速的動作、瞬間消逝的自然物理現象,如閃電、肥皂泡泡一觸即破的當下、或水花四濺的效果等,人的眼睛就無法全部掌握。若是想捕捉這些轉瞬即逝的奇妙過程,我們可以借助攝影工具,將其動作放慢,透過如高速攝影機或特殊微距鏡頭,藉由提升快門速度、閃光燈等技術來進行拍攝。

碎了一地的玻璃?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文來源:Alamy

這幅作品名稱是「碎了一地的玻璃?」,您覺得這真的是碎了的玻璃嗎?這是一幅透過高倍數的顯微鏡下所觀察到了「金黃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尺寸極小,一般人若沒有透過高倍數的顯微鏡是無法看到的,這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大小是多小呢?我們舉個例子,頭髮的直徑大約是70微米,金黃色葡萄球菌大約是0.5至1微米之間,金黃色葡萄球菌在生長時菌體會凝聚在一起,在顯微鏡下排列像是一串串葡萄,而且在培養的過程中會產生金黃色、橙色、白色等色素,所以稱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常見於皮膚表面及上呼吸道黏膜,尤其是化膿的傷口,因此很容易經由人體而污染食品,常見食物中毒發生的食品像是肉製品、家禽、蛋製品、魚貝類、乳製品、盒餐、生菜沙拉及麵包店產品都是較容易受到污染。也會因為牛的乳腺炎而污染牛乳,進而導致乳製品遭受污染,也是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林柏衡:生存-植物的傳播策略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文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特展作品

世界上植物的外表千奇百怪,為了生存無不爭奇鬥艷。花粉也有著同樣的生存壓力,因為傳媒不同,外表形態及大小有不小的差異。藉由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的觀察,可以進一步了解植物花粉的精細結構以及多樣性。花粉根據傳播方式而演化出不同特徵,來提高受粉機會,如蟲媒花和鳥媒花等植物的花粉有許多微小尖刺,以更容易依附在動物身上;風媒花表面則相當平滑,以減少阻力,讓花粉藉風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牛洋、 李漣漪:種子幻境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文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特展作品

一粒微小的種子,卻蘊藏著成長為參天大樹的全部密碼。為了不對種子進行損傷的情況下觀察內部構造,作者借助X光儀器的強大力量,讓我們得以更深入地欣賞種子精美的外部和內部結構。圖片上的美麗色彩是藉由後製上色的各種組合進行處理,讓人領略到植物世界乃至整個宇宙的精妙與繁雜。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蕭仲軒 、林建宏:深海奇觀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文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特展作品

你知道什是奈米嗎?奈米之小,遠遠小於人類視覺可以觀察的範圍,我們看不到也摸不到奈米。但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有它的蹤跡,奈米可不是我們吃的米,奈米跟公尺一樣,都是『長度』單位。奈米單位非常小,但是奈米到底小到什麼程度呢?如果想一睹奈米的廬山真面目,唯一的方法,就只有使用高解析的掃描電子顯微鏡技術才看得到它了。這幅作品就是掃描電子顯微鏡拍攝的銅催化劑所生長的奈米管,照片中明亮的點是銅催化劑,像水母觸鬚是奈米管,數量豐富,它們看起來就像棲息在海洋深淵中的大量發光水母。這樣的奈米管實際上尺寸只有0.0000001公分大小,迷你的奈米世界肉眼是無法觀測,但卻令人著迷,這一系列的作品都是由表面形貌的拍攝,再以後製的方式,在原本黑白對比的圖片上,進行填色。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柳文濱:錯綜複雜之神經網路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文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特展作品

人類腦中含有上千億個神經細胞,細胞互相交接成無限複雜的神經網路,彼此間藉著突觸傳遞訊息,使得人類有了感覺,運動及反射功能。這件作品錯綜複雜之神經細胞取自胎鼠大腦皮質,染劑雙重染色而成。在螢光顯微鏡的拍攝下呈現出神經細胞結構之複雜性及特異性,相片中的紅色的部分就是神經細胞體,而神經細胞間藉由樹狀結構的連結,彼此傳遞訊息,形成錯綜複雜的網絡系統,科學界常利用顯微鏡以及染色技術觀察神經細胞,用以開發臨床治療神經損傷與治療用藥,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及腦中風。大腦也可以稱做是小宇宙,大腦的運作機制目前仍有許多未解之謎,有待著我們持續努力去發現與研究!

影片連結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溫英佐:10微秒的相遇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文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特展作品

大自然的運行很奧妙,透過高速鏡頭的協助,我們得以觀察到千分之一秒之內物體變化的瞬間,在高速鏡頭下都會展現出一種奇異的景象,甚至是帶有藝術美感。水花濺起,這是一個十分日常也不過的場景,但由於水花的一瞬間快到人無法以肉眼進行觀察,這一系列的作品就藉助了科技的高速攝影技巧,拍攝了液體濺起水花的瞬間,這是需要非常大的耐心與時間才能完成的攝影作品,這些照片的美麗之處,就在於你無法預測水花濺起的方向,往往所呈現出光線、色彩、對稱與反射,處處充滿驚奇與美感,讓這些作品有如夢境般奇幻。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Richard Heeks:凝結的兩個世界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文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特展作品

這四幅攝影作品是英國攝影師理查德.黑克斯所拍攝的,圖片中的泡泡在空中指尖碰觸後水份從凝聚到飛散的瞬間,理查德.黑克斯從小就是個肥皂泡泡愛好者,將泡泡們融入自己的攝影中,利用泡泡如鏡子般的反射特質、七彩繽紛的顏色、彷彿像是魚眼鏡頭所呈現的誇張扭曲感拍攝出這一系列讓人讚嘆的作品。

影片連結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蘇俊育:星空下的閃電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文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特展作品

您看過閃電嗎?閃電的發生是在什麼時候?這一幅攝影作品,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幅奇特的景象攝影,在畫面左方上部是滿天星斗,是充滿寧靜的夜晚,然而畫面的右方湧入大片烏雲,把原本高掛的皎潔月光給團團包覆,那突如其來的閃電直直劃過烏雲,直劈製畫面的中心,讓整件作品極具張力與戲劇性,震撼人心。這是一件極其難得的攝影作品,我們知道萬里無雲以及滿佈烏雲是很難共處於一個空間,更別提發生不定的閃電,格外珍奇,要能拍下這一幕是極需要相當的技巧與運氣呢!這幅攝影作品是利用攝影中長時間曝光的技巧,一般我們所熟知的拍照是按下快門一瞬間完成,長時間曝光是按下快門後持續一段時間才完成,這樣做的用意是讓更多的光線進入相機中,通常使用在夜景的拍攝上,或許作者在長時間曝光的這段時間內,一道閃電就像頑皮的小孩闖入了畫面中,而作者刻意地將地平線保留在畫面三分之一的位置,把大片面積留給精采的星空與烏雲間的變化,就如同把舞台留給最重要的主角進行演出,突如其來的閃電搶走了星空與烏雲的風采成為畫面的焦點,更是成就了這幅精彩的攝影作品!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李鍾旻:羽化瞬間-臺灣單帶蛺蝶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文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特展作品

這件作品是由攝影師長時間觀察並逐一拍下每一個羽化的過程,在利用後製軟體將多張不同時間的相片疊加在一個畫面之中。我們可以由作品左上角看到台灣單帶蛺蝶從蛹逐漸變成蝴蝶的過程,先頭部朝下的破蛹而出,逐漸的伸展牠了觸鬚,最後蝴蝶倒轉了牠的身體,把頭部朝上,利用地心吸力引導腹部的液體注入翅膀和翅脈。當褶皺的翅膀張開後,多餘的液體會排出體外。等待翅膀變硬便可飛翔。作者利用攝影與後製將蝴蝶羽化的過程做了詳實的紀錄,讓觀眾藉由一幅攝影作品了解羽化的過程。

影片連結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顏豐鈞、 魏旭辰:塔塔加星軌
尺寸:80 x100 cm ,材質:相紙輸出製框,圖文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特展作品

這幅作品是一件利用長時間曝光技巧的攝影作品,所謂的長時間曝光指的是讓相機捕捉長時間環境的變化,讓更多的光源進入到相機中,常常用於拍攝流水、雲層、車軌等或者是晚間或光線不足的場地中使用的拍攝技巧。畫面下半部可以看到有許多黃、白、紅的線條,那些是拍攝者所攜帶的手電筒或頭燈的光源,在相機長時間曝光下所產生的有趣現象,這樣長時間曝光所留下的光影軌跡,同樣在畫面的上半部我們可以見到一個個同心圓的線條,這些線條是星軌,什麼是星軌呢?星軌的產生是由於地球自轉,拍攝的相機保持不動,並開啟快門,隨著時間流逝,地球自轉下所產生的夜間蒼穹下的星光移動軌跡。但你知道嗎?這同心圓中那個星星是什麼嗎?那是北極星,北極星在古代是用於航海指引方向的星星喔!但由於地球自轉軸因重力作用,導致空間中產生緩慢且連續變化產生漂移現象,也就是所謂的歲差,因此,每一個時期的北極星位置都有所不同喔!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