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展覽

展品欣賞
完美無所不在
尺寸:150x90cm,材質:油畫布+鋁製掛軸

人們以全新的視野來探索世界;由古希臘羅馬文化中發現寫實精神,追求完美的「黃金比例」,遵循比例合諧、勻稱的審美觀在所有的藝術表現上;為求更精進與創新,以透視法、明暗法與解剖學等科學法則,確立一套科學藝術的繪畫體系。

喬托:哀悼耶穌
尺寸:100x93.98 cm,材質:版畫紙輸出製框

這幅畫的作者喬托被稱為「文藝復興之父」,喬托稱得上是文藝復興藝術的開創者。由這幅作品可看出,他企圖以一種戲劇性的場景來表現這個主題,左下方的聖母懷抱著垂死的耶穌基督,畫面中的主角並非佔據在畫面中央,而他藉由圍繞在身旁悲傷不已的聖徒們,每個人的表情、肢態與所站的位置,將主角重點凝聚在畫面的左下側,這樣逼真生動的形象描繪,正是已經漸漸走入文藝復興繪畫表現貼近生活場景的一大特色了;而在追求「真實」的這件事情上,喬托也下足功夫,天空上方的天使們,刻意縮小比例繪製,以將其空間遠近的深度表現出來。

影片連結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馬薩奇歐:聖三位一體
尺寸:49.03x100cm 材質:版畫紙輸出製框

馬薩奇歐的這幅壁畫作品正是文藝復興的藝術家們努力表現「真實」的最佳例子。文藝復興的藝術家們努力鑽研一種繪畫的技法─「透視法」,這種技法能夠讓2D的平面繪畫上表現出3D的空間、距離感。 這幅作品表現成熟的透視技法,平面牆壁似乎往裡面凹陷了一個空間,像是可以走進去一般。而這個透視技法是如何運用的,仔細將畫面中圓拱頂內的所有線條延伸,匯集在一個點上,這個點稱之為「消失點」,也正因為「消失點」與「延伸線」的結合,讓畫面產生出空間深度感。 畫作的主題「聖三位一體」,指的是「聖父、聖子與聖靈」,畫家以鴿子代表聖靈,並將他畫在十字架上的耶穌與後方的聖父中間,以此代表三位一體。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烏切羅:聖羅馬諾之戰
尺寸:100x57.34cm,材質:版畫紙輸出製框

文藝復興時期應該沒有比烏切羅更著迷於透視技法的藝術家了!由這幅作品就可清楚看出烏切羅在研究透視技法所作的實驗與努力。 這幅作品是繪製佛羅倫斯人與另一個義大利城邦─西耶那所發生的戰役,作者以三聯畫的形式表現戰役的三個場景,其中以這幅【聖馬諾之戰】最具代表性。 由繪畫技法上,可以看出烏切羅似乎不在意戰爭本身的情節,而是著重於畫面人物與透視技法所交織出來的複雜關係,畫家精心安排畫面的每個細節,仔細觀察地上散落的長矛武器,都非常規律整齊的排列著,所有線條往畫面中心指去而交會的那一個點,那就是畫家所預設在畫面的視點了。 而正中間騎著白馬的騎士,可說是整幅畫的「比例尺」,畫面中任何位置的人物大小都據此以精確的比例來計算;因為這幅作品過於強調每個細節的精心安排與設計,使得整體缺乏真實的情感,而顯得過於機械化。

影片連結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波堤切利:維納斯的誕生
尺寸:100x63.07cm,材質:版畫紙輸出製框

此畫的作者波提切利可說是首位創作巨幅神話主題作品的畫家,他的才華很被義大利的第一大家族-梅迪奇家族所賞識,因此在政治、經濟上都很受到保護,也因此有接到許多委託案的機會。 維納斯是古代希臘神話中代表「愛」與「美」的象徵,這幅作品作於1484-86與另一幅波提切利所創作的《春》,被視為波提切利一生最著名的兩幅作品。 這幅作品不以明暗手法來表現人體,而是以細緻的輪廓線來描繪畫中的主角們,以此顯示畫家在創作上的一大特色;畫面中央的維納斯女神散發出一種優雅、寧靜婉約的特質,金髮飄逸,肌膚潔白,由海中誕生,無愧是完美的化身;而整幅作品符合「黃金切割」的格局,以維納斯為畫面的中心線,整幅畫的構圖具有穩定、和諧之感。

影片連結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吉貝爾蒂:天堂之門(局部)
尺寸:50x46.54 cm,材質:版畫紙輸出製框

吉貝爾蒂可稱是藝術史上雕塑藝術的奠基者,他最擅長將宗教的題材以最生活化、自然的場景呈現。 吉貝爾蒂在1403年受到委託,創作佛倫羅斯聖母百花大教堂旁的洗禮堂北側浮雕銅門,他以28組耶穌的故事呈現在鑲板上以妝點北側門。在完成此委託案後,他緊接著又受託去裝飾東側門,而此《天堂之門》正是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內容以聖經創世紀的故事為主,分成10組門板,這時的吉貝爾蒂已非常熟悉透視技法的運用,場景、人物的安排更加真實、自然與豐富,堪稱是他創作生涯的一大巨作,他花了近30年的時間才完成這件作品。 此幅鑲板為《雅各與以掃》的故事,仔細看看層層往後延伸的拱門,使得空間感更顯現出來,人物的構圖與瞬間表情的捕捉,讓整幅浮雕作品更具有故事性。仔細算算,吉貝爾蒂長達50幾年的創作生涯,都奉獻給了洗禮堂的這兩道大門。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多那太羅:大衛像
尺寸:80x45.61 cm,材質:版畫紙輸出製框

多那太羅是文藝復興時期寫實雕刻的一位重要的大師,這件《大衛像》,是當時第一件獨立於建築外的圓雕作品,它脫離中世紀時期雕刻僅是建築裝飾品的地位。多那太羅回溯回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獨立雕刻作品,賦於他的《大衛像》作品擁有自身存在的價值與舞台;這件作品也是當時第一個以創新的裸體概念進行創作的雕像,因此,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衛像的題材取自聖經故事,描寫大衛英勇赴敵,運用智慧與勇氣戰勝巨人哥利亞的故事。多那太羅表現出大衛戰勝哥利亞將其敵人的頭顱狠狠踩在腳下,那贏得勝利、陶醉的那一刻;多那太羅當時為了要準確呈現出這尊大衛裸露身體的精準構造,甚至還苦心的研究人體解剖學,以求能最完美、準確的表現出人體的樣貌,這無疑是文藝復興求知與求真的極致表現。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多那太羅:聖喬治像
尺寸:80x43.22 cm,材質:版畫紙輸出製框

多那太羅是個很會善用於各種材質創作的雕刻家,包括灰泥、蠟、加工過的青銅、木頭與大理石,他甚至會按自己的想法來使用顏料和金箔,這種利用材料來達成創作目的的藝術技法,更能顯示多那太羅在創作上的創新精神! 這尊《聖喬治像》是他當初受到佛羅倫斯武器製造工會所委託的雕刻作品。「聖喬治屠龍」是一個西方流傳的古老傳說;聖喬治為了解救一個長期被惡龍所擾亂的村莊,英勇屠龍,讓整個村莊的人民免於恐懼與災難的故事。多那太羅所刻劃出的聖喬治是一名充滿自信,意氣風發的英雄,眼神散發出一股即將上戰場的堅定,全副武裝,直挺站立,給雕像賦予逼真的生命力。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布魯內利奇:聖母百花大教堂(圓頂)
尺寸:50.07x80cm,材質:版畫紙輸出製框

布魯內利奇是文藝復興時期非常重要的一位建築師,他為佛羅倫斯城所建造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圓頂,創造出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新風格,也成就了他在藝術史上重要的定位。 為了要回歸古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精神,布魯內利奇思考著該如何建造出一個超越羅馬萬神殿的圓頂。他以更科學的技法來建造這個圓頂,在沒有使用鷹架的情況下,為了要運送巨大的石塊以建造圓頂,他甚至發明起重機器來輔助這個建築工程。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為了要跳脫出中世紀哥德時期垂直往上發展的建築型式,追求一種往左右延展的平衡、和諧穩定感,他重新使用希臘羅馬時期的圓柱、圓拱、矩形窗戶,每一項構成的元素,都有一定的比例。這座圓頂也改變了城市的景觀,更成為佛倫羅斯的主要美的象徵。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

阿爾伯蒂:聖安德烈教堂
尺寸:54.7x80 cm,材質:版畫紙輸出製框

阿爾伯蒂將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提昇至理論的高度,因為他當時撰寫了一本《論建築》,在1485年出版,成為當時第一部完整的建築理論著作。在他的這本著作當中,他將文藝復興時期的時代精神─人文主義的追求,完整的應用在建築上;他以合乎比例原則的設計,根據完整的數學原理,將圓形、方形等幾何的元素在建築上重新組合,以找到最符合文藝復興時期的完美比例原則。由他的這件《聖安德烈教堂》就可以看出來它運用了古希臘羅馬的拱門、三角楣牆、古希臘羅馬神殿柱式等,加以組合,以呈現出他獨特卻具完美和諧、穩定及對稱的文藝復興建築型式。

語音導覽

000:00:00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