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的全盛時期藝術中心由佛羅倫斯轉移到教皇統治的羅馬與商業城市威尼斯。城市間的競爭促使藝術家們不能再侷限於自己的專精領域,開始在其他如自然科學、文學、哲學等廣泛探索;於是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天才達人一一出現。
這件【維特魯威人】是達文西依據一位古羅馬時期建築師─維特魯威所著的一本《建築十書》中描寫人體比例學說而描繪出來的作品,古希臘人深信「美」來自於一種和諧的比例。 達文西所繪製出的這個具有完美人體比例的圖像,其中包含了幾項的比例原則:他將人的高度分成8等分,理想的人體比例,頭應為身高的八分之一;而人的手往左右張開的長度,會正巧會與他的身高一樣,因而形成了一個正方形;以肚臍為圓心,以腳與手為距離正巧可以畫成一個圓。 方與圓的概念,正是達文西在圖上寫到「完美的人是衡量宇宙的尺度」,此外,再仔細瞧瞧圖下方的文字,那正是達文西最擅長也最有名的「鏡像字」書寫,字剛好左右相反,顧名思義得用鏡子一照,才可以清楚的看出來他的筆記內容呢。
這幅《蒙娜麗莎》是達文西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作品了,也是目前典藏於法國羅浮宮的鎮館三寶之一。畫中的主角據說是當時佛羅倫斯富商弗朗西斯科‧戴爾‧吉奧亢多的夫人麗莎‧喬孔達,而「蒙娜」在義大利文中稱為「我的女士」,因此蒙娜麗莎的意思可稱為「麗莎夫人」。但是對於這名畫中人的身分,因為沒有太多記錄,而眾說紛紜,這也增添了這幅作品更多神祕的色彩;達文西在處理這幅作品時,以他所發明獨特的「暈塗法」與「空氣透視法」兩種特殊的技法進行創作,而所謂的「暈塗法」,仔細觀察畫中主角的嘴角,達文西將其輪廓線模糊呈現,沒有明確的輪廓線,而是有著如同煙霧般迷濛明暗的效果,也因為這樣的手法處理,使得蒙娜麗莎帶著一股神祕似笑非笑的神韻,帶給人們更多的想像;而「空氣透視法」運用同樣是使用朦朧的輪廓以及遠近景物色彩彩度的變化,以創造出一種深遠空間的視覺效果。
《最後的晚餐》是描繪耶穌與十二門徒一起用餐,在餐桌上,耶穌預告了自己即將被其中一位門徒出賣的故事。 這件作品中達文西所畫的,是耶穌說出:「你們之中有人背叛我」,那個最具戲劇性、震撼性的那一刻!我們可以藉由畫面中十二個門徒正互相詢問、議論交談的手勢語言來探究每位人物在當下的內心情緒。畫作中真正背叛耶穌的猶大,身體往後斜躺,手上正握著出賣耶穌而得到的賞金,畫作說出了一切真相。 而此畫面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出現一隻握有匕首的手,這究竟是誰的手?答案眾說紛紜,也更增添了這幅作品的神祕感。 達文西運用了非常高超的透視技法,讓整個空間的視點落在耶穌的頭頂上,而後方的窗戶光線,正好襯托出耶穌的神聖與偉大。另外,耶穌正位於穩定正三角形的構圖至端坐在畫作中央,成為畫面的重心。
達文西無疑是一位最有實驗精神與好奇心的藝術家了,他有一個夢想是希望能夠像小鳥一樣翱翔在天際,所以他費盡心思研讀許多資料,並在大自然中做長期的觀察,一切都是為了能夠實現翱翔天空的夢想。 他繪製了大量的設計草稿,甚至解剖鳥類的翅膀,以研究骨骼構造,設計出巨型的翅膀。由此可見,達文西最具科學探索的實驗精神。而這張《飛行器》草稿,他設計的多種型式飛行器之一。他所繪製的設計圖中有很多是目前飛機、滑翔翼、直升機的設計概念,雖然他並沒有真正建造出他設計圖中所畫的飛行機器,不過卻對後代的飛行夢想有深遠的影響。
米開朗基羅,是「文藝復興三傑」中,最擅於表現出人體的力量及線條美感的一位藝術家了。這幅作品是米開朗基羅臨摹達文西的草圖作品《聖母、聖子、聖安妮和施洗者聖約翰》,當時達文西這件作品正在佛羅倫斯展出,不只廣受好評並且吸引許多年青藝術家前往觀賞,米開朗基羅正好是其中之一。 達文西的作品呈現出聖子與母親的身體親密交錯的構圖,是當時革命性的表現手法。這樣的肢體動作讓米開朗基羅非常的著迷,因而臨摹了許多張草稿習作,甚至之後的作品《聖家族》,還有幾件晚期的聖殤像也都模仿這樣的構圖技巧。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並沒有所謂的教科書,藝術家之間的交流,多是口耳相傳的知識,亦或是觀察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從中學習,即使像米開朗基羅這樣有名的大師了,也是如此地積極勤奮的學習呢!
這座摩西像,目前正藏於聖彼得腳鏈教堂內。1505年,米開朗基羅為新任的教皇朱力烏斯二世設計建造一系列的陵墓雕刻,然後因最後僅完成《摩西像》與2件奴隸像。 摩西是猶太民族的領袖、先知與英雄,米開朗基羅以壯年的形象來製作這尊雕像。摩西披著一襲長袍,雙臂裸露,手臂的青筋浮出,強而有力的肌肉線條,是米開朗基羅最擅長的人體表現;他眼睛炯炯有神,非常堅定的往遠方直望,彷彿內心知道,憑藉著上帝旨意,要帶領流亡子民的艱鉅任務;他的右手拿著猶太人的重要經典《十誡》,鬍鬚是他成熟與睿智的象徵因此被刻意誇張的表現。對米開朗基羅來說,這座《摩西像》,是他認為自己作品中最具生命力的一件,據說他還曾在雕完摩西後,對著他說:「你為何不開口與我說話呢?」
《創造亞當》是米開朗基羅創作的西斯汀教堂頂篷壁畫-《創世紀》中大家最熟知的部份了。《創世紀》講的是聖經舊約的故事,包括上帝創造世界、創造亞當與夏娃等九幅場景;米開朗基羅在四周半圓拱窗與穹頂的交錯處繪製許多先知、女預言家的形象,總計整個頂蓬壁畫,描繪超過300位人物,非常壯觀。 在這幅畫作中,可以看見右側上帝在天使的簇擁下,悠然飛翔在天際,正準備透過他的指尖點,注入生命能量給左側的亞當,所有畫面聚焦於中間兩指即將相交匯集的一點,充滿戲劇張力與動態感。 米開朗基羅以他善於雕刻的風格與眼光去繪製壁畫,不拘泥於細節修飾,而採用大塊面的筆觸與色彩,使得人物有著如浮雕般的樣貌,而裸體或批著簡單衣物的身體展現出人體的美與力量感。想像看看,當你抬頭觀看面積超過500平方公尺的巨大壁畫時,是多麼令人驚嘆呢!
這件米開朗基羅的《最後的審判》是在西斯汀教堂內中祭壇後的壁畫。作品題材取自於《新約全書‧啟示錄》的內容,主要在描繪世界末日來臨時,基督耶穌親自審判世間一切善惡的故事。畫中的主角耶穌在畫面的上方中央,呈現年輕健壯、神采奕奕的形象,有力的右手一抬,正要發出判決,兩側是聖母和使徒及聖人們。整個畫面分為天堂、人間與地獄三個空間,米開朗基羅在畫面的呈現上並沒有使用透視法,而是妥善的分割畫面,區分出一個個的故事。米開朗基羅捕捉宣告審判來臨的那一刻,畫面中的人物充滿不安、躁動的肢體感,讓人感受到內心緊張的情緒! 這幅《最後的審判》全圖共描繪超過400位人物,仔細看看天堂與地獄的景象,是不是帶給我們世人們許多警惕,提醒我們人心善惡的選擇;這幅畫最有趣的地方是,米開朗基羅也將自己畫入其中,他以一具皮囊的樣貌出現於畫中,這可以看作是他的簽名,或者是他對於信仰的態度。
拉斐爾是文藝復興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他擅長吸收每位經典大師的優點,進而融會貫通後,轉化為屬於自己的繪畫特色與風格。 拉斐爾在25歲那年,受到羅馬教皇的邀請為梵蒂岡宮簽署大廳創作壁畫,他決定以歌頌神學、哲學、詩歌與法學為內容來創作,而《雅典學院》就是其中一幅。 《雅典學院》以哲學學說為主題,將古代希臘羅馬和當代義大利50多位哲學家、藝術家、科學家聚集一堂;其中包含站在中間手指向天空的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他以達文西的樣貌來繪製柏拉圖,由此可見他多麼欣賞達文西。而站在柏拉圖旁邊,舉著右手、掌心向下的則是另一位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此外,畫作中還有發明畢氏定理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天文學家-托勒密等等。另外,拉斐爾也將自己偷偷畫入其中! 整幅作品拉斐爾將他的視點設定在中間兩位哲學大師的中間,以此為中心,繪製出整個畫面的空間,層層往內的拱門,使得平面的畫作有了立體的空間感;而此畫面也充滿了古典的均衡,整個背景和構圖猶如舞台空間,彷彿將人類智慧的發展脈絡完整呈現出來。
拉斐爾以擅長繪製聖母與聖子題材而聞名。他筆下的聖母總是充滿著溫柔與平靜;他筆下的聖子形象,更是天真活潑又可愛。 這幅《草地上的聖母》創作靈感就如同米開朗基羅繪製的《聖母與聖嬰的習作》一樣,都是來自於達文西的素描,這幅作品有著最完美穩重和諧的金字塔形構圖,使得整體畫面充滿一種安詳、寧靜又穩定的氣氛。拿著十字杖的聖約翰與聖母撫抱的小耶穌,就像兩位天真的孩童正在好奇的遊戲、互動著;著這一幕的聖母,表情慈祥溫和,滿溢出滿足的情感,讓人不由得深深的受到感動。拉斐爾終其一生,藉由他的畫筆,以繪製出最具完美優雅的聖母典型,也形成他在文藝復興時期獨特具個人風格的特色。